山东民生网:首页 > 民生互动 > 山东榜样

沾化枣农尝品质甜头

时间:2011-10-07 12:02:52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张卫建 孙珊

[提要] 游人如织,让忙碌在枣园里的枣农们喜上眉梢。从2008年开始,为了重塑沾化冬枣形象,沾化县提出了“疏密间伐”和“提质限量”的口号,每亩地的冬枣树数量为56棵,最多112棵。

1.jpg
枣农尝到了高品质(冬枣)的甜头。 本报记者 李运恒 摄

  国庆长假这几天,沾化县下洼镇几乎每个枣园内都游人如织,园外车辆排成了长队。从车牌来看,游客除了来自滨州本市的外,济南、青岛、潍坊等省内和北京、天津等省外城市的游客也不在少数,他们都是奔着沾化冬枣而来的。

  游人如织,让忙碌在枣园里的枣农们喜上眉梢。沾化县下洼镇东平村71岁的枣农王子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今年在镇上的冬枣示范园的枣园面积是3.2亩,每亩均产1900斤,每斤枣的采摘价格7元左右,这样统算下来,仅仅这3亩枣树的收入就超过4万元。“冬枣的品质上来了,根本不用为销售发愁。”王子尧从枣树上随手摘了一颗枣放到了嘴里。

  “我们村的园子是沾化县最早的冬枣示范园,建于1993年,当时冬枣可真是个稀罕物,种植技术也刚起步,每亩产量才二三百斤,但每斤的价格能到50元以上,枣农们可真是尝到了甜头。但到了2000年前后,枣农们为了追求效益,片面追求冬枣的个头和产量,农药、化肥、激素都用到了枣树上,有些园子里每亩冬枣的数量从不足百棵,到了300多棵。那时候,冬枣的产量真是上去了,亩产4000斤甚至是5000多斤,品质却下来了,价格最低降至了每斤1块多钱。人们那时还给冬枣起了个名叫‘小药丸’,虽然我们自己种枣,却不敢吃枣了。”王子尧介绍说。

  从2008年开始,为了重塑沾化冬枣形象,沾化县提出了“疏密间伐”和“提质限量”的口号,每亩地的冬枣数量为56棵,最多112棵。每个树丫的枣枝数量限定,每根枣枝上的冬枣个数限定,这样每亩冬枣的产量限制在2000斤以内。“其实当时让砍树的时候我们也能理解,不砍质量怎么能上去?但话说回来,到了真砍的时候是真心疼啊!”沾化县下洼镇北陈村的赵建光说道。

  2008年,沾化县举行“赛园赛枣”大会,这个比赛不比冬枣的个头和产量,而是比整体品质,包括甜度、硬度、果形等多个方面,其中农药残留指标更是一票否决。当年,包括王子尧和赵建光在内的多个枣农全部获得了好名次,他们的联系方式由县里直接提供给客商,因此销路根本不用自己操心。

  直到现在,沾化县部分村子的墙壁上还残留着“今日不间伐,明天全砍伐”的宣传标语。“现在你再让枣农们把枣树数量增加,把产量提高,他们也不这么干了。现在我们是真的尝到了高品质(冬枣)的甜头啊。”王子尧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