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诸城市艺术团转企改制,团长韩鹏说,改制后这两年,是建团以来最红火的时期。
入冬后,是下乡演出的淡季。可韩鹏和艺术团的同事们却一点没闲着,大伙儿都在忙着编排新节目,为明年开春做准备。按照与诸城市政府的协议,艺术团必须保证每年为基层老百姓演出200场,才能拿到政府的订单。
“全团的职工,过去都是被动的,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现在我们职工就是主动的了,为什么主动呢?他必须干好我自己的工作,提高我的演技水平,那么争取政府的购单,争取这个大市场。”诸城市艺术团团长韩鹏说。
诸城市艺术团成立于1954年,事业单位的身份享受了几十年。两年前,他们作为全省试点率先搞改革,从事业单位单位整体转制变成了企业。起初,团长韩鹏有点儿无所适从。
“事业单位就是躺在政府的怀抱里,旱涝保丰收,改制以后,事业单位的身份没了,前途在哪里?这个路怎么走,确确实实让我和我们的职工,可能有一年多的时间有一个误区,怎么办?”韩鹏说。
茫然无措的时候,诸城市提出,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来买艺术团的演出,再免费提供给当地老百姓。这笔大订单,就像一支强心剂,艺术团有了发展动力,一向沉寂的基层演出市场也热闹了起来。
“改制之前基本上几个月到半年都没有什么演出,(现在)基本上没事就排练,能学到很多东西,不像以前那样没事就闲下来。”诸城市艺术团演员刘敏说。
“市场需要什么你就做什么,编排的节目要让老百姓愿意看,他能受到教育、能受到启发,他才愿意看你,这就是我们的产品。当然了我们要是没有政府的这个订单,那肯定地来讲,就是我们心里都不踏实,也不可能来做这个事情。”诸城市艺术团团长韩鹏说。
光有订单还不行,艺术团还得不停地拿出新节目来。这两年,诸城市艺术团平均每年的演出量达到250多场,演员收入大幅增加不说,新创作20多个作品,也让观众每次看演出的时候都有看新鲜的念想。演出之余,艺术团也承担起了培训基层文艺爱好者的工作,优秀草根演员还常常和艺术团同台演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方向和要求,这无疑又给韩鹏和他的艺术团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和引导艺术团创造更多导向正确,群众喜欢的精品力作,使艺术团在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诸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盛说。
虽然今天我们条件改变了,但我们为百姓演出的事情不能变。”诸城市艺术团团长韩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