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秧歌节不仅有民间的十余支秧歌队参加,还吸引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和北京舞蹈学院两家顶级专业舞蹈院团和高校。他们此行不是来展现精湛的专业技艺,而是来寻找汉族舞蹈“根脉”,向原生态民间舞学习。孔子曰“礼失求诸野”,重振被“冷落”的民俗舞蹈是否也需要去“求诸野”,而民俗舞蹈之根又该怎样长成参天大树?.
顶级专业院团寻根胶州
中国秧歌节每两年举办一届,其前身是胶州秧歌节,目的是振兴散落各地的民间秧歌,保护和传承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今年除了有来自山东、河北和东北等地的民间秧歌队伍外,还有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和北京舞蹈学院两家顶级专业舞蹈院团和高校。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前身是中国歌舞团和东方歌舞团,总经理助理、国家一级编导刘江告诉记者:“我们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蹈只是对民俗民间舞进行了艺术整理,强化了难度,配备了专业乐器和专业演员,但根基还是在民间,这次我们就是来‘寻根’。”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不可能是无源之水,闭门造车创作出来的舞蹈是不可能被观众认可的。”刘江说,“我们在参加开幕式表演后,就让演员到大街上去看各地各种风格的秧歌,看他们所跳舞蹈的根在哪里。”
25日晚的开幕式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22位演员带来了胶东半岛的民间舞蹈《长穗花鼓》。“我们这次来胶州耽误了很多商业演出,但我们觉得是非常值得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充电’。”刘江说,“民俗文化根基不能丢,因为我们不可能拿拉丁舞出国展演或比赛,国外观众最关注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授田露这次带了30多个学生来胶州“寻根”。她说:“这些学生学的虽然是民族民间舞,但是经过了艺术加工。这次他们来能看到最原生态、最鲜活的民间舞蹈,了解教材的源泉。”
“舞”失求诸野
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舞蹈》杂志社社长赵士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地方语言,一种是肢体语言,即舞蹈。我们会说家乡方言和普通话,我们同样应该学习家乡的肢体语言。”
但田露坦言,现在年轻人特别是城市里年轻人都喜欢街舞、爵士舞等西方传来的舞蹈,觉得中国传统舞蹈很“土”,真正喜欢民俗舞蹈的年轻人几乎没有。
面对民俗舞蹈被“冷落”,也许我们应如孔子所说的“礼失求诸野”一样,和专业舞蹈演员一同去乡村寻找民俗舞蹈“根脉”。记者24日来到胶州秧歌的发源地胶州市马店镇东小屯村,见到了胶州秧歌第六代传承人杨茂昆和李在会夫妇,感受在他们身上流淌的民俗舞蹈“血脉”。
家有一个不大的院子,屋里挂着扭秧歌用的折扇和手绢等,墙正中央挂着与第四代传承人姜敬山和第五代传承人谈敬殿合影的黑白照片。谈到秧歌,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李在会说:“我们一扭秧歌就高兴,村里一些老太太在路上走着走着就能扭起来,有些干活累了就扭会秧歌。”
杨茂昆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正月初三出门,走村转巷扭秧歌,一直要扭到清明节农忙时才回来。“当时我们推着车,拉着扭秧歌的衣服、扇子和挑灯等,一天演三场,就这样大家还看不够。”
因地适宜传播民俗文化
专家表示,民俗文化一定要留住像杨茂昆和李在会这样的民间“根脉”,并多把他们请上台、请进电视,展现传统民俗的文化魅力,发挥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但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一刀切,不能要求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原汁原味地学。
“这就像国外的花木移植到中国来栽培,花可能还是那个花,但开出来的样子不一定完全一样。同样,民俗文化应让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传承与发展。”田露说,“同时,民俗文化的发源地要原汁原味地保留,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土壤’。”
赵士军认为,应该将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创作专家和老百姓都喜爱的舞蹈节目。“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她的舞蹈就是云南的民间舞蹈结合了三毛作曲的现代音乐,这种撞击就诞生了受老百姓和专家都认可的艺术作品。”他说。
许多专家都提倡在中小学生中“种文化”的概念,让那些对民俗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了解民俗文化。胶州市教育部门2005年开始组织编写秧歌教材并培训师资,从当年开始,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在城区10岁至16岁的中小学生中普及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