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9-16 10:55:32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张国栋 王彪
初秋时节,步入宁津县刘营伍乡寨子社区,刚下过的小雨将宽阔的柏油路打扮得分外干净,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
400多口人的小村,路上没几个行人。推着三轮车、带着红袖标的张兰桂、庞贵春两位老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记者跟上三轮车,说明来意,庞贵春笑着说:“你和老张聊吧,他是我们老年服务队的队长。”
说起服务队,张兰桂拉着记者的手边走边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队伍成立三年了。刚开始就我和老庞,后来又加入了两个。都是退休干部、老党员。4个人,两人一组轮班。我年龄最大,就推举我当了队长。”
73岁的张兰桂以前是生产队的会计,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就一直在家闲着。“儿女都在外面上班,孩子也不用我照看,家里没啥负担,总想着找点事干。”
2008年的一天,张兰桂找到支部书记张和祥,要求村里给他安排点事做,不用给报酬。“那时候,村里三天两头丢东西,不是这家牛丢了,就是那家车轱辘没了。各家出去打工的打工、下地的下地,家里没人照看。书记琢磨了琢磨,就让我和老庞组建服务队,就是白天在村里各处转转,算是个老年巡逻员吧。”
“发现情况怎么办?”记者问。
张兰桂不假思索地答:“看见陌生人就得跟一跟。有嫌疑,能赶走就赶走。赶不走就打‘6608’,这是村里的大喇叭,一打全村都能听见。或者打‘5632110’,这是派出所的电话。”
“遇到过什么情况吗?”
“有。那天街上来了个人,鬼鬼祟祟的。问他,说是卖香油的,问卖多少钱,说卖5块。现在香油都得10多块,哪有5块钱的香油?不是小偷就是骗子。那人可能也是心虚,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干这活有报酬吗?”
“刚开始没钱,后来村里一天给我们一块钱补助,算是鼓励。每年还免费组织我们查一次体。其实咱不是为这些,就是想给村里干点事。”
“这车子和行头是哪给配的?”
“在乡里,老年服务队本来就咱村有,后来全县都学这个法。乡里统一出钱给买了三轮车、报警电话、扩音器,还有袖标、小旗。天天骑车往街上这么一走,挺威风。”
不知不觉,跟两位老人走到了村委会。张和祥迎出来:“老张,刚下过雨地滑,不用这么急着出来。”张兰桂笑笑:“没事。越下雨越得看看,街上人少。”
张和祥告诉记者,白天,村里年轻人都出门,有老年服务队巡逻。晚上,还有一支青壮年巡逻队,也是从村民中选出来的。“受老年服务队鼓励,年轻人报名很踊跃,我们从20多个报名的小伙子里选了4个,轮流值夜班巡逻,每晚两个,上下半夜各一个,还有1名村干部带班。报酬上,村里给巡逻队每人每天发5元钱。”
村民张海瑞说,去年冬天凌晨,他停在路边的拖拉机被人卸了拖斗,刚要拉走,被巡逻的张国勇碰上了,当即打电话叫响了大喇叭。吓跑了贼,留下了拖斗。“巡逻队就是咱自己的守护神。”
张和祥说,自从有了老年服务队和青壮年巡逻队,村里再也没丢过一头牛、一辆车。“乡里也组织了专门的治安巡逻队,这样加起来就是三支队伍维持治安。但乡里的警力还是紧张,咱们自己村的治安还得靠自己。现在,全县都推广了咱村老年服务队和青壮年巡逻队的经验。”
他说,不光是治安,只要是村民赞成和参与的事,都能办好。前年村里修路,村民都赞成,村里几家企业合计着捐款,修路一半的钱都是村民捐的。“只要依靠村民,咱啥事都能办好。”张和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