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广饶县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位置,总面积 1138 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53个村(居),人口50万;现有党员2.7万名,其中农村党员 1.5 万名。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着力发挥优势,走特色化发展道路,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59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794元。坚持统筹抓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各方面工作争先进、创一流,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首批平安建设先进县。
2009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广饶视察,在刘集后村召开座谈会并作出重要指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求我们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让刘集后村党支部这面旗帜高高飘扬、永远飘扬。广饶县委迅速研究了贯彻意见和具体措施,把基层党建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程来抓,着力推进党建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在“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自2009年11月开始,我们在全县部署开展了“红旗党支部”创建活动,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培育了一批基层党建与产业富民相结合的先进典型。一是明确创建标准。按照培养一批示范村、提升一批中间状态村、帮扶一批基础薄弱村“三个一批”的思路,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每批选择 70 个示范村、30 个基础薄弱村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集中实施“百村提升工程”,同时整体带动中间状态村。对“红旗党支部”在实现“五个好”的基础上,在支部班子、党员队伍、工作制度、主导产业、群众满意度等方面明确创建标准,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推进全县基层党建水平整体提升。二是理清发展思路。重点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富民强村。目前,在村级党组织的引领下,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28个,辐射带动全县315个村形成了稳固的产业链条,169个村的特色产业规模明显壮大,建成了16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大蒜生产基地、4万亩胡萝卜种植基地、2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实施了总产能达18万吨的一批工厂化食用菌项目。三是确定帮扶措施。在创建活动开展过程中,每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1个示范村;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每人联系1个基础薄弱村,其余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个中间状态村;100个县乡部门、100个企业党组织分别与重点培养扶持的70个示范村、30个基础薄弱村结成对子,提供政策、信息、技术、资金等支持和服务。同时,抽调335名县乡机关干部组成100个党建工作组进驻100个村,全力帮助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争创“红旗党支部”。
二、坚持选育并重、管用结合,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选、育、管、用并重,着力培育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发展带头人。一是坚持“四个面向”,提高选人用人标准。即:面向强村干部,实行跨村任职、以强带弱,选管理型人才;面向合作组织负责人、经纪人等,选经济型人才;面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选外向型人才;面向机关提前离岗人员,选综合型人才,切实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岗位上来。二是强化“两个培训”,提升素质能力。在理论培训方面,把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贯穿培训全过程,通过开展“当书记为什么、当书记干什么”大讨论等方式,切实解决好“为什么干、为谁干”的问题。在实践培训方面,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现身说法、实例剖析等方式,不断提高处理村级工作、组织发动群众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选派县乡党员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专职副书记,帮助引导村党组织书记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强化实践能力培训。三是实行“述职制度”,激发工作动力。在乡镇、街道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定期述职制度,让村党组织书记时时有压力、事事有动力。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行了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乡镇公务员,拓宽干部成长途径;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干部养老保险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健全完善村党组织书记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和绩效工资挂钩。通过以上多种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村党组织书记投身农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坚持立足实际、创新载体,增强农村党建工作活力
从创新载体入手,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型农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效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活力。一是着眼构建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部署开展“三联一促”活动。自2008年开始,在全县部署开展了以“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县直部门和企业党组织联系村党组织、县乡党员联系户,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联一促”活动,积极帮助农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着眼民主管理、公开透明,组织开展“村级工作规范提升”活动。2009年以来,围绕提升村级工作规范化水平,县、乡、村三级从实际出发,不断健全完善覆盖村级工作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县乡有关部门定期联合督查和乡镇(街道)党(工)委定期检查制度,促进了村级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三是着眼增强动力、创先争优,广泛开展“双诺双评双争”活动。2010年4月以来,以党支部分别向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党员分别向所在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公开承诺,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民主评议,党支部争创“红旗党支部”、党员争当“乐安先锋”为主要内容,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开展“双诺双评双争”活动。
四、坚持抓基础、强根本,为农村党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从机构、人员、投入等基础性工作入手,不断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内在动力。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强化组织保障。为有效解决农村党建工作落实不到位、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各乡镇(街道)党(工)委设立了党建工作办公室,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专职抓农村党建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月清月结”制度,月初定计划,月底搞检查,使农村党建工作实现专人抓推进、专人抓落实。同时,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级党建研究会,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二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强化人员保障。探索建立了“一推两培养三公示四票决”发展党员工作制度,从全体村民中推选优秀村民,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对发展党员的关键环节实行三次公示、四次票决,扩大了发展党员过程民主,提高了党员“纳新”质量。同时,制定了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办法,严把党员“入口关”,真正把最优秀的村民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为农村组织发展储备了人才、奠定了基础。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运转保障。县财政每年划拨1911万元村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每村每年经费达到3.5万元以上,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同时,采取财政以奖代补、部门联村包社区帮扶等方式,加强村级办公和活动场所建设,确保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有经费、有阵地、有场所,为做好农村党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