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百姓 > 山东特产

潍坊政协委员说环保:倡导低碳生活

时间:2012-02-13 12:24:39  来源:潍坊新闻网  作者:潍坊新闻网

  近几年来,围绕全球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节能环保、减少碳排量等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目前,“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夏天空调温度调高一些,出门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而发展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也成为一种趋势。针对这个问题,潍坊市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提案,倡导低碳生活,积极为环保经济支招。

  郑铁民委员

  鼓励支持光电产业发展

  观点:目前,潍坊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光电城”,并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发光产业集群”城市。在我市前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有必要发展光电产业,建设节能城市。

  建议:一、市财政继续实行前期确定的光电子关键设备(外延炉)补贴政策,鼓励发展光电子产业核心技术的上游部分。二、采取优惠政策引进外来企业和引导本地企业进入光电子封装的中游部分,完善我市LED产业链政府招标和采购光电子应用产品(LED景观照明、路灯、室内照明等),在同等条件下尽可能采用潍坊企业的产品(下游部分)。三、出台LED灯具补贴政策,对潍坊企业生产的LED室内灯具,凡在潍坊范围内销售的部分,政府实行20%的生产成本补贴。四、充分利用国家发改委补贴政策(政策已经发布)和制订本市优惠政策,鼓励学校、超市、公共设施等单位大面积采用太阳能电池并网发电,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国家的政策,还节约了煤炭,减少了污染。通过以上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的引导,力争在5年内,城市居民照明40%采用LED灯具照明,综合节约用电20%,6%的电力来源于太阳能,把潍坊建设成“节能城市”。

  张金磊委员

  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

  观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滨海区乃至潍坊市产业将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能促进产业结构更新换代、优化升级;能拉动地方经济,实现企业增效、政府增收;还能增加就业岗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电动汽车项目的投产运营后,按照生产规模和产销能力,3年内生产公司可增加新的就业岗位800余个,而示范运行方面可增加的就业岗位更可超过上千个。

  建议:打造滨海新能源电动汽车聚集区,做好“产业加速器”。政府部门加大招商力度,坚持产业招商,利用瑞驰等落户企业即将形成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引入有实力的企业,按照比德文模式投资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聚集。推动出台《潍坊市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建议由市经信委牵头,参照聊城、淄博两市的做法,出台潍坊市的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解决低速电动汽车上路牌照、交强险承保问题。全力培育优良的产业环境,做好“企业助推器”。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重点,给予优惠政策,制订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并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同时,成立专门的汽车产业办公室,为政府做好参谋,为企业搞好服务。
 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

  观点:目前我国废旧电池的回收率不足2%,我市也是如此。我市现有人口约900万,假定每人每年用10节一号电池,将这些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也会造成不小的资源浪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很有必要。

  建议: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政府财政补贴制度,参考旧家电回收利用办法,由销售部门回收。二是明确我市管理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第一职能部门,根据不同型号的电池制订回收、再生的实施细则,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三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宣传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重要性,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回收活动。四要建立废旧电池的回收体系,在各个社区、学校、酒店、商店、机关等各类单位专门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箱,凡属于公共场所设立的回收箱,各地城建管理部门协助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再由专人或专门公司运送分类管理。五要建立我市处理废旧电池的企业,可由电池生产厂家承担处置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单位,投资兴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电池循环利用工厂。

  付晓萌委员

  进一步推进无纸化办公

  观点:目前,我市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计算机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几乎所有单位的大部分科室都配有电脑,并且已经联网。家庭电脑普及率也很高,而且每年的上网人数和家庭在不断上升,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行无纸化办公是切实可行的。但是,不容乐观的是,现在市内还没有哪一个单位能真正做到自动化网络办公,材料的打印量还是比较大,浪费现象还较为严重。

  建议:大力加快我市无纸化办公进程,尽量减少用纸量。一是要求政府部门要首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率先建立起这样一个自动化办公平台,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内对外发布公文、新闻、公告、通知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各个单位、各个工作岗位的电脑终端上。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纸张和打印耗材。二是需要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辐射全局。建立健全无纸化办公制度,同时加大监督监管力度,把无纸化办公工程做成一把手工程,只有这样,无纸化办公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 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