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经济 > 城镇观察

"打洋工"开始成为东岭后村赚钱的主要方式

时间:2014-04-13 16:43:27  来源:山东民生网  作者:山东民生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莱西市姜山镇东岭后村村民陆续出国打工,赚回第一桶金后,"打洋工"开始成为村里赚钱的主要方式,"国际化"也成了村里的特色。
 
  出国打工让村里富裕起来
 
  4月5日清晨,52岁的东岭后村村民金修良和妻子在自家开的超市内忙着整理货物,他的超市开在村委会办公室前面的十字路口,属于村里的中心繁华区,两层总计500多平米的小楼,楼上是他们家的生活区,楼下就是超市。绕墙四周都是货架,中间也有两排货架,虽然显得有些拥挤,但公用电话、冷饮、手机充值等功能齐备,属于村里的"商业综合体",来消费的村民络绎不绝,这个来买瓶酱油,那个带孩子来买零食,两口子忙得不可开交,儿子也加入到忙碌的行列,帮忙做收银员。
 
  同一条街上,和金修良的超市相隔50米远的地方是43岁村民王照家的农资批发部,这里是一排连在一起的3栋有些偏欧式的别墅,虽然外墙没有粉刷,但这也足以显示主人的实力,这3栋别墅里面堆满了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用品,不时有附近乡镇村民开着车来拉货。王照家忙前忙后开着单据,并且打电话联系来拉货的老顾客快点到,他当天准备带着妻子和孩子出去玩。
 
  "这两家都是因为出国打工赚到钱,回来翻盖了家里的老房子,并做起生意,如今都是村里的富户。"莱西市姜山镇东岭后村党支部书记麻同第告诉记者,他们俩是村里第一批出国打工的,如今村里还有很多没人住的小洋楼,多是主人仍在国外打工还没有回来,等他们赚的钱差不多,就会回来享福了。
 
  书记"打包票"劝走年轻人
 
  伴随青岛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上世纪90年代初,一家名为"富国金刚钻工具有限公司"的韩资企业在莱西市姜山镇东岭后村落户,给原本贫穷的小村庄带来了机会,村里很多人都到这家工厂打工。"祖祖辈辈在家种地的村民看到每月能有四五百元的工资,都抢着去干,但当时工厂只招年轻人。"麻同第说,他那时候就是村书记了,和这个韩资企业的老板很熟,老板跟他说,之所以到中国来建厂,是因为这里的工费比韩国便宜数十倍。
 
  麻同第萌生了让村里年轻人出国见见世面的念头,正巧那个年代开始有了出国务工,也就是外资企业的"研修生",麻同第请韩资企业老板喝了一顿酒,这事就"搞定"了。
 
  1995年春天,经过这家韩资企业挑选,8个人被选中去韩国当 "研修生"。"当时有两个人就是不愿意去,两个人很犹豫,因为他们舍不得当时每月四五百元的工资,还有两个人父母不同意去,怕去国外有危险。"麻同第说,他当时做工作费了很大劲,村民心里还是很胆怯。
 
  "他们的工厂就在我们村里,我们怕什么?我保证,咱们出去的这8个人,要是有一个被骗,我第一个带大家去把他们的工厂封了。"麻同第的这句有些"横"的话,算是给村里的老少爷们吃了颗"定心丸"。
 
  1995年初夏,8个人的护照、签证等手续办理完,麻同第将包括当时21岁的村民王照家和32岁的金修良等8个人送到青岛港客运站,坐上去韩国仁川的船,开始了22小时的航行。
 
  "家里太穷,当时找对象都困难,这次出去说什么也得赚到钱,够回家找个对象结婚就满足了。"王照家在船上这样想,他是8个人中年龄最小的,父母临走前特别不放心,嘱咐他情况不好就赶紧回家。
 
  "出去的这几个人家里都比较穷,我们也算是村里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金修良说,他们几个人在船上还商量了一番,最后发现大家想法都很有英雄气概,他们都是"贱命一条",不怕出危险,唯一害怕的就是被外国人看不起,还有就是被拖欠工资,他们也商量好了,大家拧成一股绳,谁要是被欺负,其他人都要帮忙。
 
  22小时后,8个中国"民工"扛着编织袋里装着的被褥等行李出现在韩国仁川,来接船的韩国企业工作人员很容易就认出了他们,又坐了几个小时客车,他们来到一个叫龙仁的城市,这里离汉城并不远,属于汉城的一个卫星城市。
 
  2年赚来10年收入
 
  忐忑中,8个人开始了工作,干的工作和村里那家韩资企业一样,都是机械加工的活儿。"刚开始,语言不通,也没好好谈待遇,反正觉得只要是比国内多点就行。"金修良说,他当时觉得很知足,到村里的韩资企业打工前,他在家干瓦工,每天只有7元钱的工钱。
 
  "第一个月工资我们每人发了3000多元人民币,当时大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王照家说,他们后来慢慢发现,韩国企业每月发工资很及时,并且对待他们也很友好,后来他们的工资涨到了每月6000多元,大家就都安稳下来了。王照家那时候年轻,头脑也灵活,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将韩语学会了。"至少和当地人交流的口语没问题了,因为韩语的语言很简练。"王照家至今说话的语速仍然很快,不时蹦出几句韩语,他说,正是凭借语言好,他很快和企业经理混熟了,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经验。
 
  1996年6月份的一天,更是让王照家忘不了。"那天我在做切割,不小心砂轮将手背切了一道很深的口子,鲜血直流。"王照家伸出右手,给记者看手背上那道10多厘米长的疤痕,当时经理二话没说,赶紧带他去医院治疗,并且工厂给了让他满意的赔偿。
 
  2年的合同期满,1997年夏天,王照家走在汉城的街头,身后拖着一个大行李箱,里面装满了采购的服装、电子产品、高丽参等,最特别的是一套高档化妆品。"因为我有钱了,之前家里就说给我介绍了对象,等我回来相亲。"王照家说,除了给亲戚带的礼物外,他特地多花了1000多元人民币买了这套国内买不到的化妆品,准备相亲的时候送给对方。
 
  现在村中居民都盖起了小样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