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2-29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视点”记者
“道德底线”一词,在2011年被反复提及。
道德底线是一个社会道德架构的基础,它指的是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道德最低警戒线。尽管突破底线的只是少数人,但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带来的危险却不可忽视。
“地沟油”流向餐桌,被认为是部分行业道德底线缺失的典型案例。为什么不法分子敢于铤而走险?首先当然是利益驱动。
12月中旬,公安部公布的打击“地沟油”十大案件中,河南惠康油脂有限公司制售“地沟油”案案值最高,共制售“地沟油”近8000吨,案值6400余万元。此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柳某见到记者时承认,收购泔水油成本每吨约5000元,加工后卖价约8200元。据此算来,利润率约为40%。
这倒验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述的那段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而更值得深思的,是柳某这样的心理基础:“又不是只有我一家干这个。”
由此,人们看到的是一种“破窗效应”:在某种“不道德行为比道德行为获利更多且没有得到惩戒”的潜规则之下,一些人从事不道德行为,便竞相效仿,纷纷突破道德底线。
“不能害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应当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为什么近年来食品安全案件屡打不绝?
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认为:“道德底线不断被突破是一个时代道德失范最严重的现象。如果作为现代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结构被破坏,则必然会造成公民信心的丧失。”
上海市社科院此前对近2000名上海市民一份抽样调查显示,相信“诚实守信吃亏”的人竟高达90.2%。尽管人们都在谈论“诚信危机”,这个数字还是足以令人震惊。一旦底线失守成为常态,就意味着社会道德的解体,那时我们将付出巨大代价,不论整个社会还是每个人。
值得欣慰的是,突破底线的行为并没有成为主流。市场里缺诚信,公众场所有自私和冷漠,这样的现象虽时有发生,但每当它们被曝光,人们总是更加强烈地呼吁道德底线的坚守。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基本准则人人都应当遵守。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尤其需要对基本道德底线形成共识。
在网上,在研讨会中,在街头巷尾,得到人们普遍肯定的是这样一些品格:爱国、诚信、守法、善良、友爱、敬业、公正、平等、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清正廉洁、关爱生命……
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集体品格的传承,也为人类社会所广泛认同。
12月28日,在出席杭州市滨江区党代会的间隙,“最美妈妈”吴菊萍播放儿子陈至轩的视频。
【三问】重建道德,我们每个人应当做些什么?
回访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时,记者没有听到什么豪言壮语,却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印象深刻。吴菊萍经常会上班早一点,到办公室先给十几个同事的电脑打开,这样运转速度会快一点,同事上班时就可以直接用了。
她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关心社会的人,首先要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吧?”
的确,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英雄惊天动地的壮举,更需要这样一点一滴的友爱与温暖的积累。
不论发生了多少不道德的极端案例,“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仍是大多数人的牢固信念。而好人之所以被称为好人,就是因为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每个人都能做,区别仅仅在于他们做了,而我们没有,忘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千年古训。
记者回访“虎妞”杨艳艳时,她并不讳言自己最初面对歹徒时的胆怯:“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女生,没有能力去和歹徒搏斗,开始我也跟别人一样逃下了车。后来不忍心,就又回去了。我勇敢吗?其实是没有时间害怕,我只知道失血过多会死人。”
一个平凡的人就这样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2011年诸多道德争议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判这样一种态度:在网上是义愤填膺的批评者,在现实中又是冷漠麻木的旁观者。
“快乐阳光QQ群”是河北省青县400多网友组成的一个公益志愿者团队。自2009年建群以来,他们经常相约去照顾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集体义务献血,但“作秀”的质疑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
对此,他们极少回应。群主“小静”说:“与其围着几件坏事争来吵去,不如用心多去做点好事。是发生了一些不道德的事,但少数个案不足以击溃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周熙明对当代道德状况有一个比喻,一座正在建造的摩天大楼工地现场,一定是尘土漫天、乱象纷呈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建设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他说:“重新回归常识、常理、常情,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会更加完善。”
重建道德,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理应回归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没有一个个普通人的奉献,就没有2011年那么多“草根英雄”带给人们的一次又一次善与美的洗礼。
没有一个个普通人的奉献,就没有2008年以来我们应对那么多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功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