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河湖水利 > 专题

髙毅:抓机遇 争朝夕 图发展 ——现阶段中医发展探析

时间:2010-09-29  来源:问绿网  作者:髙毅

     中医,世界医学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就如同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随着时间波涛的滚滚向前,在全球一体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它的发展方向成为所有炎黄子孙关注的焦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附院党委书记高毅
一、中医的发展迎来了更大的契机。
回顾中医的发展史,既有古代中医的盛极,也有近代史上的沧桑,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几千年来中医一直处于诸多力量和文化思潮冲突、撞击的风头浪尖上。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中医迎来了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好的发展机遇,中医院更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虽然伴随着机遇迎面而来的挑战依然严峻,但机遇远远大于挑战。这主要体现在:
(一)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迎来了中医院发展亘古未有的春天。
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党和政府一再强调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战略。我国《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2009年4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医药发展的地位,也为中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推动力度也是史无前例。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中医药工作作为全省卫生工作的重点,积极为中医药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政策保障,出台了许多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以副省长为组长、多部门联席的山东省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宏观统筹和协调,努力促进山东省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2009年7月,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召开,发布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计划用5年的时间建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中医药大省向强省的转变。
(二)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给中医带来广阔和久远的发展前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关注民生,而人民身体健康应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李连达院士曾说过,中国有13亿人口,要维护这么多人的健康是一个巨大包袱,而这个包袱仅靠西医是背不动的。中医药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它的伟大价值可见一斑。
想当年,一箱草药几根银针的赤脚医生,保证了中国农村民众的健康需要。如今,在偏远的贫困地区,在农村,民间中医依然在补充着政府医疗资源的不足,也在传承着中医的血脉和维护着中医的尊严,赢得最底层民众的信任和推崇。
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医疗、保健和预防,中、西医基本上呈现各顶半边天的态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近年来接受中医药服务的人数在快速增加,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将会持续加大。对中医院而言,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不断扩大,将为医院的发展带来广阔和深远的前景。
中医之所以绵延传承至今,实是民生需求使然。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部长就曾精辟地指出,“老百姓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的建设是中医院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大举措,是中医院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08年12月,按照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遴选程序,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以及公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确定了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基地建设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央投入最大的中医专项,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们医院也荣幸地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基地建设项目能落地山东、落户我院,对于山东省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我院自身的发展壮大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山东省政府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加以关心和支持。医院目前正按照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相关要求,紧紧围绕“整合资源,加强医院宏观管理”、“合理组织,确保建设质量与效益”、“创新体制,为基地建设提供保证”三条主线开展工作,通过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强化平台建设、优化人才队伍、创新机制管理,稳步推进各项建设工作。
(四)把握医疗改革的发展契机,使中医院真正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
作为医改重要配套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这些举措必将极大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同时,也相应地会给公立中医院带来极大地竞争和挑战。对公立中医院而言,这是一个尖锐而又现实的问题。因此,作为公立中医院,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紧紧把握医改转型契机,切切实实做好思考:在冲击和挑战面前,公立中医院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其功能作用,以保证其不断地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我们医院层面,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山东省中医院积累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形成了优良的办院传统。“乐群敬业、厚德怀仁”的院训,“团结、严谨、继承、创新”的优良院风,时刻激励着广大员工励精图治、勇往直前。目前,医院已经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基础较雄厚、特色较鲜明,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中医院,是山东省文化底蕴最为丰厚、医疗资源最为优良的中医院。
医院坚持质量是立院之本,服务是兴院之根。服务到位,质量才能到位;质量真正到位,才能塑造全新的形象。人才是医院的活力、科教是医院的双翼、特色是医院的品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院理念,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是医院一以贯之的发展路线。在时下中医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有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有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紧紧把握发展的历史契机,积极探索独特的发展之路,扬长克短、把握全局、科学谋划,化挑战为机遇,变机遇为现实。
二、取长补短、发掘自身潜力是中医突破西医主导现状的最佳方式。
从鸦片战争开始,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波,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中医药学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医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求中医退出的声音更是说明了一些现实问题。
对于中医呈现出这种状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是由于曾一度存在的崇拜西方文化、轻视民族文化的思潮,使中医院西医化倾向严重,中医院缺失了自身特色和优势,再加之许多中医院服务功能不健全,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医医院不是被异化,就是在竞争中消亡。
二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兼顾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和特殊性,不能体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技术和劳务价值。这样就使中医院在“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不得不大量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切实有效且价格低廉的中医药传统诊疗手段却退居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这些都使中医院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和中医学术水平出现退化、萎缩。
三是中医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再加之人才的流失严重,更极大的削弱了中医的优势和特长。中医陷入了既不满意用西方科学观形成的西医理论来“西化中医”,又情不自禁地热衷于用西医标准和方法来指导中医实践的两难境地。
但无论怎样,中医院要自强,必须赋予中医内涵和特色,拓展中医药的服务领域,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中医院的发展并是不以西医为对手,也不需要排斥西医,而是要以“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胸怀,善于学习西医的优长来充实、强壮、发展自己,使中西医优势互补、强强结合。从B超、CT、fMR到介入治疗、内窥镜的直视手术等,都可以理解为中医诊疗的延伸。中医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不等于是忘却中医,而是赋予中医更加充实的内容。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医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和发展,还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注入高科技元素,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借鉴吸纳西医重实证、重定性定量分析的科学精神。在分析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更综合性的对疾病、人体的整体性认识,走出一条综合创新、融会贯通、以求超胜的中国医学发展道路。
同时,国家在新医改政策上对中医药应给予一定倾斜,如扩大中医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提高支付比例;落实公立中医院的政府补助政策,试行按提供的服务量对医疗服务进行补偿,尤其是对中医的一些服务价格低廉、深受群众喜爱的非药物疗法进行补偿;作为中医院的两大特色的中药饮片和院内制剂,不应机械地按照“医药分开”从医院分离,它们是保留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基础。此外,政府亟需加大对中医院基础建设的投入,改变长期以来中医院基础建设落后的局面。
三、把握机遇,做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与引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仅仅是凭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来观察世界,还需要依靠与现实生活中的“第三方”和“耳朵”,即“媒体”。当今社会随着媒体业的高度发展,媒体力量对人们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医院是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 媒体宣传对扩大医院影响力、塑造医院良好形象、树立医院优质品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今天中医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做为媒体应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特色优势、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通过媒体的强大宣传作用,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科学内涵和文化精髓的认知水平,让百姓了解中医、认识中医、走近中医,树立中医药行业的新形象,打造中医服务品牌,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四、将中医“治未病”与治疗慢性疾病相结合,满足人们与日俱增的健康保健需求。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次。也就是说未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后防止疾病发展,痊愈后防止疾病复发是中医“治未病”的目的。“治”的含义,是管理、治理的意思。因此,也可以说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就是围绕健康这个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动态调整、主动养生;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让你不生病”健康医学新概念不谋而合。
理解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中医“治未病”与治疗慢性疾病两者的关系似乎就不言而喻了。
中医“治未病”对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高危人群,通过传统的、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以及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其意义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治病救命”。“治未病”是当今人类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赋予医生的新的职能和任务。
与此同时,中医“治未病”理念,对于解决由于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而带来的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这一全球性的“世纪难题”意义重大。正如上世纪 30 年代美籍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兰安生(Grant JB)博士的名言所说:“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市场预测显示,人们花 1 块钱的健康教育成本,将节约 18 块钱的医药费用。由此可见,挖掘和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可以节约卫生资源,为政府排忧,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魅力,享受到中医药发展的成果,达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健康不仅仅是金子,健康还是节约、是和谐、是责任。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