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河湖水利 > 专题

现代海军之父:刘华清

时间:2011-07-04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张彤


 
刘华清1.jpg

刘华清和女儿刘超英合影 (刘超英提供)


刘华清2.jpg

1994年6月刘华清(右)参观济南军区演习


刘华清3.jpg

1945年解放山东夏津时留影
    

        在他95岁离世前,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曾是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对他的记忆一直是电视上永远腰板笔直,正襟危坐的将军形象;在他今年1月14日离世后,当“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潜艇之父”、“中国航母之父”的称号冠在他的名下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位老人——— 刘华清上将,为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奉献了几十载。在中国现代国防建设中,导弹、潜艇、导弹驱逐舰、歼击机、航空母舰等尖端设备的名字几乎件件都与他紧密相连。
    
       不久前,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回答外国记者的一句话:“航母已在建,但还没建成!等建完再说”,以及近期的南海局势,更引起国人对国防建设的空前关注。本报记者日前专程进京,专访了刘华清上将的家人。以此表达我们对这位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倡导和践行者的真切怀念和敬仰。
        去北京之前,记者查阅了一些有关刘华清上将的资料;到北京后,从刘将军家人赠送的《刘华清回忆录》和其子女的讲述中,对刘将军为国防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将军的印象也由模糊到清晰。
多才多艺的刘华清与山东情缘深厚

        1945年,曾赴山东解放夏津
    
        打开《刘华清回忆录》,在第3页的下方,有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特别引人关注,只见照片上一个英俊的年轻解放军身穿粗布军衣,打着裹腿,皮带上挂着一把盒子枪,背手站在一门前,照片中这位年轻人,就是刘华清。照片侧面注着:1945年解放山东夏津留影。
   
        刘华清将军的长女刘超英告诉记者:“这是父亲29岁时在山东照的。”就是这张新中国成立前照的黑白照片,成为我们有据可查的刘将军与山东最早的渊源见证。

        首艘导弹驱逐舰冠名“济南”号
    

        说起刘华清上将跟山东的渊源,不能不提及1970年在他担任海军副参谋长时,中国海军研制的首艘国产导弹驱逐舰———“济南”号。这艘1971年12月交付使用、后来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舰”的导弹驱逐舰,2007年11月13日,在38岁“高龄”时正式退役,如今静卧在黄海之滨的青岛海军博物馆的码头边,像一位功勋卓著、历经沧桑的老兵,向人们无声地述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发展历程和经历的风雨沧桑。至于该舰当年为啥命名为“济南”号?其中又跟济南有哪些特殊渊源?在刘将军的回忆录中记者没有找到答案,给人们特别是济南人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和一个待解的谜团。

        山东大地上留下许多足迹
    
        刘超英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刘华清将军曾经多次到过山东、到过济南。无论是在北海舰队的检阅观摩,还是在青岛的海军博物馆、威海的甲午海战博物馆,都曾多次留下了刘将军的足迹和感言。
   
        1991年9月20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还视察了济南清河村,并留下:“干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题词。

        编报纸创歌曲多才多艺
    
        让记者感到格外亲切的是,刘华清将军还跟记者做过“同行”——— 长征途中,他曾编辑过《红色战士报》。
   
        谈起这些,刘超英介绍说,父亲刘华清1916年出生于湖北红安县(今大悟县)。虽然只读过三年私塾,却善毛笔楷书。14岁参加红军后,由于粗通文墨,成为当时以工农为主体的红军队伍中难得的“知识分子”。在红军长征途中,他曾刻印过宣传单,画过列宁像,还曾编过《红色战士报》。
   
        不仅能写能编,刘华清上将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 1935年,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后,在劳山、榆林桥打了大胜仗,新兵与俘虏大批补充部队,为了对部队进行纪律教育,刘华清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与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歌谱“嫁接”起来,并在《红色战士报》上刊登。没想到,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竟在庆祝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大会上唱红,而后遍传全军和全国。
  
        一个国家要想不被欺侮,必须有现代化的国防力量,而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就必须加速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在苏联留学期间,认真研究过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和海战史,也曾登上外舰实习,作为一名中国海军将领,我多次在睡梦中登上自己建造的护卫舰,游弋于祖国海疆,远航世界各大洋。 ——— 选自《刘华清回忆录》
见证了中国国防强盛进程

        驱逐舰:1971年9月开始试航
    
        回忆录中,刘华清用平和淡淡的语气这样回忆了自己与新中国海军建设的一段段往事:
   
        我曾在海军基地、学校、研究院和造船工业部工作多年,对海军比较熟悉,所以对海军的武器研究抓得多些。1964年,在国防工业会议上,鉴于护卫舰已经造出来了,我又一次提出要上驱逐舰。1967年4月,军委终于批准了这一计划,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新型常规潜艇等新一代舰艇的研制正式展开。1968年5月15日,总参、国防科委、国防公办正式批准1970年建造几艘导弹驱逐舰,作为远洋靶场工程的配套使用。
   
        当时有人主张执行远洋靶场测量任务不需要驱逐舰编队护航。以后的实践证明,没有舰艇编队护航、警戒、打捞、救护、补给,在远离祖国国土的太平洋去执行远程导弹、潜地导弹、人造卫星的测量、跟踪、遥测、遥控和回收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
   
        1970年12月15日,我被任命为海军副参谋长,分管造船工业和科研工作、海军装备建设。导弹驱逐舰是当时国内自行研制的重点。西方把我国的导弹驱逐舰称之为“旅大级”驱逐舰,导弹驱逐舰首舰“济南”号于1968年12月开工,1971年9月开始试航,前后出海12次。

        核潜艇:每次成功和挫折都亲历其间
    
        刘华清将军在回忆录中透露:我国研制核潜艇最早是聂荣臻元帅的创意,并在1958年获中央批准。1961年开始,我就参加和领导了核潜艇工程的研究发展工作。此后30多年,不论调到哪里,不论担任什么职务,我始终都参与了核潜艇工程;它的每一次成功和挫折,我都亲历其间。
   
        中央于1965年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我调到国防科委的时候,恰逢核潜艇重新上马。在周总理的具体指导下,聂荣臻元帅专门写了《关于开展研制核动力潜艇的报告》。
   
        “文革”中,由于工厂、科研单位陷于混乱,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面临中断的危险。我和大家反复研究后,决定向聂帅提出建议,以中央军委名义发一个关于核潜艇工程的特别公函,强调核潜艇工程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对国防建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冲击生产研究现场,不准以任何借口停工、停产,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1967年8月,中央军委发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别公函》,保证了科研任务不致中断。
   
        1968年11月,鱼雷核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12月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并举行了庄严的军旗授予仪式。从此人民海军进入了拥有核潜艇的新阶段。核潜艇的研制一步步发展,不仅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尖端技术增添了新的门类和内涵,也为我国战略武器的打击力量增加了新手段。
   
        1984年起,海军又相继进行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试验;深潜、全速和大深度发射鱼雷试验;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遥测弹试验等,都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一系列试验,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


        科研分管“海陆空”
    
        然而,刘华清上将对国防建设所作的贡献,并不仅仅局限在海军方面,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967年,聂帅指示,陆军和空军武器的科研工作也让我管起来。当时陆军武器装备的研制,主要结合援越抗美战场上武器使用情况进行调整。空军武器装备的研制,我们着眼未来的需要,提出一些新思路。
   
        对陆军武器装备研制,明确提出,从我国情况出发,抓新品种,特别是对防空武器、反坦克武器和其他陆军武器,作系统安排。对空军武器的研制,提出重点抓歼击机。在成功仿制“歼6”、“歼7”后,根据作战要求,对其进行了改进,如增加航程,提高升限、速度,改善操作性能,并展开了“强5”飞机、“水轰5”型水上飞机和“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的研制。在飞机的仿制和研制上,我的想法是,要根据我国实际条件,逐步改进,稳步提高,不可能一步登天。

        曾万言书写海军长远规划
    
        为了中国海军的长远发展,刘超英告诉记者,父亲曾经写过一个海军的长远规划,家里人称“万言书”。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上任之时,正值百万大裁军的背景之中,海军许多单位撤销、降级、降格。在这个时候,刘华清提出海军现代化,组建了海军装备发展论证中心,成为决策层的智囊。刘华清在回忆录中这样说:1982年,我当了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我心头的份量自然大不相同了。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式的发展,我们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有时只能望洋兴叹。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1985年底,我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的“海军问题”。

        “不搞航母,死不瞑目!”
    
        有人说,要了解中国海军对航母的渴望,一定要读刘华清的自传。
   
        2009年,人民海军建军六十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公开表示: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舰母!2010年底,外电报道称,中国第一艘航母将于2011年正式下水。
   
        刘超英介绍说,她非常清楚知道父亲刘华清的理念,父亲一直注重潜艇、核潜艇、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但他最终是一定要发展航空母舰的。父亲认为潜艇不能成为海军的支柱,德国在二战中的潜艇狼群战术只用了8个月,就被英美粉碎。因为潜艇只要被发现,如果没有水面战舰的保护,很容易被摧毁,潜艇只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没有制空权,就没制海权。显然,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将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关于建航母,刘华清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早在1970年我还在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时,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后来到总参谋部工作,在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主人安排我们一行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科技人员首次踏上航空母舰。上舰后,其规模气势和现代作战能力,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
   
        1987年3月31日,我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国防科工委组织科研单位和海军装备系统开展了相当有深度的论证研究工作。
   
        后来我到中央军委工作,继续关注航母问题。那时我先后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过航空母舰。国防工业部门也从俄罗斯聘请了航母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航母上关键配套的预研,有了一定进展。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刘华清下令开办中国第一个“飞行舰长班”,并慨然发誓:“不搞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
 历史功绩人民难忘记

        军旅生涯晚年真正进入巅峰
    
        与大多数开国将军不同,刘华清将军的军旅生涯在晚年才真正进入巅峰。1987年,71岁的刘华清已做好退休准备,却受到当时的军委主席邓小平突然召见,告知他被委任为军委副秘书长。邓小平嘱咐,他的任务“就是抓现代化,抓装备”。两年后邓小平在辞去军委主席职务的同时,提名刘华清为中央军委副主席。1992年10月,刘华清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曾撰文认为:“建国后数十年,刘华清与邓小平并无特殊交往。刘华清满腔正气,一身清白,对党的事业耿耿忠心。小平同志大概对此有过长期观察,暗中认可,才会在后来关键时刻,决定重新起用他。”

        冲锋陷阵,为了国防现代化
    
        从《刘华清回忆录》和子女的追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和脉络,可以说,刘华清的个人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成长和发展史。一个只读了三年私塾的放牛娃,13岁投身革命,14岁参加红军,经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身经百战,九死一生。
   
        刘华清上将晚年曾对自己的一生进行过总结:“作为公民,我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才智;作为军人,我一直在冲锋陷阵,没有让军装沾上污点;作为下级,我完成了小平的重托,将来汇报,可以不用汗颜。”
百姓留言:应有一艘“刘华清号”
   
        今天,中国人期待多年的航母梦就要圆了,可是力主中国要建航母的刘华清上将却在梦圆之前离开了我们。许多人给本报留言,在表达遗憾的同时,更表达了对刘华清上将远见卓识的敬意。有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干部打来电话:“我虽然马上就要退休了,但看到刘华清副主席几十年来对军队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心中充满了敬意。现在国家富强了,建造航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为了国家建航母,不使我们的西沙、南沙更多的岛屿被外国侵蚀,我愿意捐出我一个月的工资。为使祖国更加强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义不容辞。”
   
        许多人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刘华清上将的功绩在他退休之前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老将军的巨大功绩和远见卓识正日渐显露出来。他的重大贡献不会随着将军的离去而黯淡一丝一毫,而是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史册上。在中国人的航母梦即将实现之时,许多人发出呼吁:在未来的航母战斗群中,应有一艘航母叫“刘华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