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25 来源:合房网综合 作者:
日前, 李宁、阿迪达斯等名牌被爆含有毒物质,令消费者大惊。回顾近几个月,我们不难发现名牌危机多次出现,已经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危害不可小觑。我们不禁要问,有多少品牌还能被信任呢?
衣:品牌服装的“时尚之毒”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组织昨日发布报告《毒隐于衣——全球品牌服装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称阿迪达斯、李宁等品牌的服装产品中含有环境激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绿色和平组织要求这些品牌承诺淘汰和消除其供应链中使用和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
阿迪达斯、李宁“涉毒”
环境激素是指外因性的,可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模拟体内的天然荷尔蒙,影响生物体内的荷尔蒙量,使内分泌系统失调。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甚至引发恶性肿瘤。
绿色和平组织称,NPE在纺织业中被广泛应用于印染和清洗工序。被排放到环境中会分解成壬基酚(NP)。NP是一种公认的环境激素,它能模拟雌激素,对生物的性发育产生影响,并且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对生殖系统具有毒性。
绿色和平污染与防治项目主任张凯表示,虽然衣物上的这些物质不会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洗涤时会随水排入河流中进一步蓄积,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
今年4至5月,绿色组织在中国、英国、阿根廷等18个国家抽检了15个服装品牌的18件样品,发现其中的14个品牌存在问题。78件样品中,52件含有NPE,涉及阿迪达斯、李宁等知名品牌的产品。
绿色和平组织要求这些品牌向公众公开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信息,并承诺将其淘汰和消除。
阿迪达斯、李宁消极回应
记者致电阿迪达斯北京办事处,对方表示,6月中旬,绿色和平组织曾就环境污染问题与阿迪达斯集团联系,称阿迪达斯的中国供应商宁波雅戈尔集团有限公司向附近河流排放污染物。阿迪达斯集团已就此着手调查。经证明,阿迪达斯集团与雅戈尔集团目前的合作关系仅限于服装的剪裁和缝制,并未涉及面料取用和可能引发的染料、化学品使用,及水处理工艺等问题。
李宁公司称,该公司于7月22日将抽样产品送至国际权威的检测机构SGS和CTI进行NPE含量检测,检查结果均符合欧盟REACH标准。近期绿色和平组织公布了其对包括李宁等服装品牌在内的抽样产品检测报告,所抽查的4件李宁产品NPE含量分别为680毫克/千克、9.8毫克/千克、7.1毫克/千克、2.8毫克/千克,均符合欧盟REACH标准。
在声明中,李宁附注了对于检测机构SGS和CTI的简短介绍,分别称其为“全球领先的检验、鉴定、检测及认证机构,公认的质量和诚信的基准”及“是综合性、专业性、全国性的第三方测试、检测与验证机构,具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及计量认证CMA资质……检测报告具有国际公信力。”
对于李宁公司称其产品符合欧盟《REACH法规》的说法,绿色和平在24日发布的声明中,认为李宁公司误读了该法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近20年前就已经限制NPE的使用。
食:餐饮连锁巨头“噩梦连连”
肯德基:“豆浆门” “老油门”
肯德基在各地先后曝出的丑闻不计其数,从豆浆门、后厨卫生状况堪忧到老油门,从苏丹红添加、饮料加冰缩水到优惠券风波,屡次涉嫌欺诈损害消费者利益,而每一次陷入舆论漩涡,肯德基除了漠然冷对,就是发表所谓不咸不淡的公开信,三天拖延,七天消声,然后依然顾我,3200多家连锁店又呈现了顾客排队找不到座位的火爆情景,这就是肯德基对付危机的本事。可以说,这个在美国本土经常被监管得“胆战心惊”的快餐企业在中国的日子却过得非常舒坦,游刃有余。
肯德基“豆浆门”事件引人关注,肯德基于2011年8月13日深夜在其官网发布致消费者的公开信,就旗下醇豆浆并非现磨问题向消费者致歉。目前,肯德基餐厅均贴出“豆浆调制”公示,明确告知“本店所售醇豆浆由肯德基专用豆浆粉调制而成”。虽然大部分网友并不买账,但关于此事的纷争确实告一段落。
近日,媒体又报道肯德基内部员工的曝料,这位内部员工称,“肯德基炸制薯条的油是7天换一次,炸鸡用油是4到5天换一次。盛油的机器只有到了深夜才停,一整天不停地炸。炸薯条的油到后来都变黑了,炸鸡的油最后是土黄色的。而工作人员会把这些油中的油渣滤掉,第二天继续使用。”爆料中还称,所谓专门检测烹饪油化学成分的试纸从未见过店内使用过这种试纸。同时,各种饮料大多是调兑而成,按保质期规定应该废弃的食物也没有去向,许多过了保质期的食物还在售卖。
对此,肯德基只在其官网上发布声明,肯德基炸鸡用油食用前都经过检测,烹饪用油完全符合国家颁布的《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
尽管丑闻频出,肯德基依旧门庭若市,不得不佩服这一餐饮巨头的“魅力”!
品牌为何频现危机,名牌还能否被信任
不仅仅是这些品牌,住和行方面也频现品牌危机。“达芬奇”的奇迹暴露了“洋家具”路线图,名牌汽车频频召回,安全保障令人担忧。
诸多大品牌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呢?与监管疲软有关,为什么不进行严厉处罚,按照常理分析,要么是这些品牌是利税大户,地方政府心疼,不愿意“封杀”;要么就是大品牌和有关人士已达成了利益媾和,成了无形的保护伞,出了问题最多象征性批评几句,不会伤筋动骨。
规则、法规,在某种潜规则的纵容下,成了不良生产、厚黑生产的保护伞和“黑老大”,大品牌自身的傲慢和“老大情绪”就会不断生长,继续祸害消费者和消费环境。
所谓树大招风,既然是名牌,就应该起到表率与示范作用。否则,一旦发生信任危机,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再大的品牌,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只要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违规违法,相关职能部门就要严厉打击、不徇私情,就算是大品牌、洋品牌有本然的傲慢情绪,也不得不服膺于这种正气需要和法规需要。这种守法经营才是生产经营的底线,有了这种诚信、稳定,也才能打造出“百年老店”、“良心品牌”,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