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综合 > 与民同行

再现“封口令” 教师成高危职业?

时间:2010-09-15 18:40:35  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雷磊

老师.jpg
漫画/朱慧卿 

        9月4日有网帖称,邳州教育局今年8月27日向该市各中小学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文件称,去年以来邳州已有3名教师因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被拘留,广大教师“要注意形象,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该文件得到了邳州市教育局证实。

        禁止老师“乱讲话”这样一个命题,不过是维稳大背景之下的众多子问题中的一个,是耶非耶,都不能三言两语说清楚,因为根源总在遥远的天边。但刚性维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不合时宜的话语总是有罪,而且“不该说”这样一类的说法总是把舌头看做不祥的,需要捆绑起来,过多的活动就会招致灾祸。至于,究竟怎样才是“乱讲话”,追问到细节处常常又是语焉不详。

        众所周知,老师是靠舌头来工作的,传道授业解惑处处都离不开舌头,当然也包括吃饭。从袁腾飞到如今的邳州,表明教师队伍中从来不乏所谓“乱说话”之人。如是,舌头虽是不祥之物却仍要赖以为生,无意间教师就成了高危行业,这个群体也始终处在“因言获罪”的边缘,以至于当地教育部门都出台了类似于行业指南的“不乱说”来指导困惑中的教师们。但这一“指南”,并未指明不乱说什么抑或不做什么。唯一根据的线索,就只是三位老师因为“在互联网上散布不实言论被拘留”,其中案情如何也难以知晓。这可真是难为老师们了,没有标准也没有参照的路径,一切模糊而不确定,只能根据猜测去把握。

        这种不确定感还来自于教育部门的立场的模糊。作为管理教师的上级机构,某种意义上也应该是教师利益的代言人,负有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及待遇的职责。但是,发通知的教育局并非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说话,似乎只是在恫吓自己下属。于是,才有了“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这种江湖话语式的规定,让人摸不着头脑,却能让人吓破胆。其中可以感觉到关爱、担忧、恐吓等因素,却独独看不到对于法治的弘扬。话有多种,潜台词却都是别多问,别添乱。

        可以说,一个不确定的维稳目标,已经把老师职业的空间挤压变形并且不断缩小。面对合围的话语铁幕,他们怎么敢去实践自己的创造力,突破既有的成规呢?如果“不该做的事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乱说”这样的规定被一再重申,未来的课堂上普遍场景可能就是老师带着学生玩着“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袁腾飞事件之后,人们曾经就追问“历史老师该当何罪”,意在言明历史教学的规定动作之外,老师突破既定范围的授课并非违法僭越,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教育规律。维稳纵然重要,但机械地过度高拔,教育的活力也就被抵消了。因为教师职业的高危化,让大家无所适从人人自危,又何暇顾及孩子们是不是学到了最多的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