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11 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万军、吴登峰
“洛桑——”听到这亲切而又熟悉的声音,11岁的洛桑从病床上跳下来,憨笑着一头扑进王文珍的怀里。
洛桑来自西藏日喀则。刚到北京治病时由于人地生疏,加之此前在别家医院接受了一次不成功的手术治疗,洛桑的心情沮丧,对治疗有些排斥。为了能让他配合治疗,王文珍经常陪洛桑玩游戏,听他读课文,给他讲故事,给他送礼物,慢慢地洛桑变得开朗起来,不但积极配合治疗,并与王文珍建立起了母子般的亲情。
这样的温馨场景,从洛桑住院的第一天起,已持续了30多天;
这样的温馨场景,从王文珍走上护理岗位的那天起,已持续了30余年。
海军总医院护理部总护士长王文珍入伍33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临床护理岗位,始终用亲情温暖病人,用真情服务病人,用博爱帮助病人,被患者誉为“和谐天使”。她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受到各级表彰嘉奖23次,200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荣获第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
“病人就是我的亲人”
1981年6月,王文珍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当护士。从走上护理岗位的那天起,王文珍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人道、博爱、奉献”的真谛。她说:“把病人看成自己的亲人,让病人得到最好的服务。”
刚到消化内科不久,一位病重不能自理的住院老人没有家属陪床,王文珍主动承担起陪床的任务,她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为老人翻一次身、换洗尿布、擦拭身子。老人身体很重,每翻一次身,王文珍都累得浑身是汗。
“你一个大姑娘家,让你做这些我太过意不去了!”老人内疚地说。
“大爷,这是我该做的。”在王文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老人直至病愈出院也没有因长期卧床得过褥疮。出院时,老人拉着王文珍的手说:“你就是我的好闺女,我一辈子都会记住你的。”
1986年,医院成立急诊科,王文珍被选调进来。急诊科护理任务繁重而且危险性高,她一干就是22年。
急诊科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病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病人,王文珍心里只有一个准则:“他是病人,我就是他亲人。”
几年前,急诊科收治了一名有艾滋病史的患者。他是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知道自己得了艾滋病,绝望地跳楼自杀,送到医院时已生命垂危,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
王文珍在为病人吸痰时,被病人的呕吐物喷了她一脸,但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她来不及抹去脸上的呕吐物,继续为病人吸痰。经过紧急处置,病人终于恢复了意识。当时,许多医护人员对这位有艾滋病史的患者心存恐惧,王文珍就主动承担其护理工作。在急诊观察室的20多天时间里,她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为病人洗头洗脸、剪指甲、刮胡子,及时帮他换洗衣服,逢休息时陪他聊天,让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病人截瘫后排便功能出现障碍,为减轻其痛苦,王文珍就戴上手套为他掏大便。病人出院时泣不成声地对王文珍说:“自从得了艾滋病,连许多亲友都有意疏远我,而您却一直照顾我,真想叫您一声姐姐!”
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病人,王文珍总是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角色。对年长的病人,她主动尽一份晚辈的孝心;对同龄病人,她送去姐妹般的关心;对未成年的小患者,她献上一份母亲般的爱心。
2005年的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因摔伤来到海军总医院急诊求医,他声明自己是外地人,且身无分文。王文珍向医院申请为老人免费救治,自己掏钱为老人买来了一日三餐、换洗衣服,老人出院时还为他买好了返程车票。
一吸食毒品的男青年,左腿感染化脓,经常到急诊室换药。王文珍和医护人员从没有嫌弃过他,在为他治病的同时,苦口婆心劝他戒掉毒瘾。春节前的一个晚上,他被家人赶出家门。当他怀着绝望的心情来到急诊室时,当班的王文珍像大姐一样,一边亲切地安慰他,一边为他擦洗伤口换药。当得知他还没有吃饭时,又马上买回一碗热腾腾的水饺端到他面前。面对这一切,这位男青年痛哭流涕。他说:“文珍姐,你是真心关心爱护我。我一定下决心戒掉恶习,报答你的恩情。”
“对病人仅仅有爱还不够,最重要的是把这份无私的爱融入缜密而细致的工作之中,让患者感受到温馨倍至的服务。”这是王文珍常说的一句话。一次,一位女患者送到急诊室时呼吸微弱,大小便失禁,身上牛仔裤已经沾满污物。为了不影响抢救,王文珍拿起剪刀准备剪掉牛仔裤。这时,站在身旁的患者女儿哽咽着说:“护士阿姨,这是妈妈最喜欢的牛仔裤了。”望着小女孩满是泪水的双眼,王文珍放下剪刀,从患者身上慢慢脱下牛仔裤……患者去世后,她把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牛仔裤送到小女孩手里,轻轻地搂着小女孩,鼓励她要“勇敢,坚强”。小女孩捧着妈妈心爱的牛仔裤,流着泪水深深向她鞠了个躬:“谢谢阿姨,您让妈妈永远留在了我身边。”
用生命守护生命
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海军总医院是北京地区最早收治非典患者的医疗单位之一,急诊科作为主战场,王文珍第一个请战:“不管这种病有多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
一天,医院送来一位重症非典女患者,被隔离后不配合治疗,情绪十分低落,甚至有轻生的念头。王文珍耐心说服病人,不管病人怎样发脾气,她都不离不弃,每天给病人喂水、喂饭、倒大小便,和她拉家常,鼓励她增强战胜病魔的决心。
王文珍问她:“你最想谁?”病人说:“我最想9岁的女儿。”王文珍说:“我也有一个女儿,孩子不能没有母亲,你的病一定能治好,你的孩子在等你回家呢!”
病人被王文珍的真诚所打动,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出院前,病人伸出双手对王文珍做了一个拥抱的动作。她感激地说:“护士长,我听得出你的声音,可是我却认不出你,如果我们在大街上相遇,请你一定一定要喊我一声。”
虽然王文珍每天与非典病人在一起,但由于她穿着防护服,病人从未见过她的面容。一次,一位女病人拉着王文珍的手哭着说:“护士长,别老来照顾我。你每天穿着这么厚的衣服,为我做这做那,让我于心不忍,你有时间多休息休息!”
但是,王文珍顾不上休息,她如一面旗帜,坚守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病人一起和病魔战斗,直到赢得胜利。
非典病房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医院医护人员定期轮换休息。为了不让更多的人受到威胁,王文珍3次放弃轮换。她说:“除非我病倒,否则我绝不离开。”王文珍在非典病房坚守了122个日日夜夜,她领导的护理组因防护措施得力,无一例感染。
30年来,每当有急难险重任务,王文珍总是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病人的生命。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文珍主动请缨参加医疗队。13日到达重灾区绵阳后,王文珍和战友们立即投入救治伤病员战斗。
救人,赶快救人。王文珍和战友没有片刻休息,立即分组,逐个查看伤情,快速分检,紧急手术,清创包扎。
伤员一批接着一批,手术一台连着一台。王文珍和战友一趟趟在雨中奔跑,穿梭于伤员之间。疲惫到了极点,为了保持清醒,王文珍就使劲掐自己的胳膊,拍自己的脸。
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的1000多名伤员中,有许多危重病人急需手术。
没有担架,王文珍和战友们硬是用沉重的门板,将19名危重病人抬到6层手术室抢救。
当手术进行到一半时,突发6级余震,王文珍和在场的医生护士全部弯下腰用身体保护伤员直到余震停止。
在连续工作16小时、没吃一顿饭的情况下,王文珍又奉命向重灾区北川县城进发。46岁的王文珍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积液等疾病,尤其是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后,身体一直虚弱,但她以顽强的毅力,背负沉重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赶到了北川县城。在60多小时的生死大救援中,王文珍一次次在废墟上、危楼中穿行,寻找幸存者。裸露的钢筋、铁丝和锋利的瓦片把她的手脚扎破,鲜血直流,她全然不顾。期间,她和队友救治伤病员109名,解救出废墟下被困人员10名。
北川救援后,王文珍随医疗队返回绵阳中心医院,负责病区护理工作。她休息时总是和衣而睡,以便突发情况能快速转移伤员。一次余震发生后,她迅速组织转移6层重症病房的30多名伤员,每一名伤员都要用担架从6楼抬出来。王文珍几次累得摔倒在台阶上,同事们含泪请求她休息,可她硬是忍着腰腿处的疼痛,直到撤出所有重伤员。
2009年5月,王文珍奉命执行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海上检验性训练任务。面对300多名“伤员”需要海上换乘、抢救等一个个全新课题,王文珍克服严重晕船呕吐反应和腿关节疼痛,带领护理组超负荷工作,上百个舱室每天都要爬上爬下好几遍,许多非现役护士经验不足,她就亲自上;晚上她还要拖着疲惫的身子整理数据,逐舱检查护理情况,看望伤员。16天战风斗浪,王文珍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艘大型医院船海上伤员护理检验性训练任务,而她为此一下瘦了10多斤。
用博爱诠释和谐
王文珍在一线护理岗位工作了30年,养成了早上班、晚下班的习惯,她轮休时也会到科里看看,为有事的护士顶班,给加班的同志送一份热饭。她当了16年护士长,16个春节在急诊值班,把团聚的机会让给年轻的护士。
2005年春节前,王文珍查出腹膜后肿瘤。考虑到春节前后急诊工作量大,不少护士都想探亲休假,王文珍毅然选择坚守工作岗位,直到3月下旬才住院动手术。
术后1个月,王文珍又不顾别人的反对,回到工作岗位。当时,她腹部缝了20针的伤口还隐隐作痛,腰还不能完全伸直,每当给病人输液伸手挂瓶时或弯腰扎针时,伤口疼得直出冷汗,每天下班后总要在更衣室歇上好一会才能回家。
急诊患者病情急、难、险、重,病人情绪容易暴躁,对医护人员发“无名火”。对此,王文珍说:“对待病人要用心去体谅,要用爱去包容!”
一天深夜,一名病人突然腹痛难忍,前往海军总医院急诊科就诊。他本想找医生开点止疼片就离开,但王文珍发现他脸色不对,劝他留下多观察一会,做进一步检查和化验。这名患者并不领情,反而训斥王文珍多事。王文珍忍着委屈,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说明做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化验结果显示,这名患者得了急性胰腺炎。这种病发病快,不及时发现诊治,死亡率极高。而这名患者的疼痛部位具有非典型性,如果不做详细检查,极难发现。
“碰到好护士,是我的幸运啊!关键时刻能救命啊!”事后,患者一再向王文珍道歉、致谢。
王文珍把全部的精力、真诚的大爱献给了她钟爱的护理事业,却对家庭和亲人留了太多的愧疚。女儿10岁前,只要王文珍上夜班,就只能将女儿1人锁在家里;女儿中考时,王文珍在“非典”病房4个多月无暇顾及……丈夫原在天津开发区管委会工作,工资待遇都很好,丈夫劝她转业,王文珍却动员丈夫随了军。为了照顾她和女儿,丈夫随军后只好当起了“全职丈夫”;母亲病危时,王文珍因急诊工作繁忙,未能回天津见母亲最后一面……
王文珍生活一向节俭,到市场买菜,都挑1块钱一堆的“甩货”,下夜班回家路远,却舍不得打的,都是挤公共汽车。可她对病人却总是那么慷慨大方。为没钱治病的学生、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买药,为吃不上饭的病人买饭,为被遗弃的老人买车票,为生活困难的临时工买衣服……2009年10月,王文珍将获得南丁格尔奖的2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在“5·12”地震中被截肢的北川小学学生邱耀,并把他接到北京,陪他参观天安门和鸟巢。
2010年8月,王文珍随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远赴亚丁湾海域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等亚非五国执行“和谐使命——2010”人道主义医疗服务。期间,她冒着高温,先后来到8所聋哑学校、孤儿院、福利院,为外国小朋友普及健康知识,巡诊查体。她还特意自费购买了1万多元的文具和学习用品,送给外国小朋友。
在30年的护理生涯中,王文珍始终坚持“至精、至诚、至爱、至和”的职业标准,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护理业务技能,先后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护理学术论文49篇,主编护理专著1部,参编专著3部,并在中华护理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等4家全国、全军护理学会任职。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护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护士,先后培养出6名护士长和几十名护理骨干。她带领急诊科护理组在海军和医院组织的护理大比武中多次名列前茅,并在2005年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