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综合 > 民生调查

国家统计局长谈幸福测度称没有GDP一定不幸福

时间:2012-10-24  来源:问绿网  作者:问绿网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在新德里第四届世界论坛上介绍了中国开展幸福测度情况。他表示,准确测度幸福是有很大的难度。22日晚,统计局官网公布了上述发言。

 
  广东率先开展幸福测度
 
  马建堂表示,在国家层面,国家统计局尚未正式开展幸福测度工作,但广东省通过两种方式开展了幸福测度的有关工作。
 
  去年广东省发布了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并将相关指标考核纳入政绩考核体系。据介绍,该指标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部分构成。客观部分包括就业与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公用设施、社会安全、社会服务、权益保障和人居环境共10项一级指标,48项二级指标。
 
  主观部分为调查问卷,问卷中分设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公平、政府服务和生态环境共7项一级指标,36项二级指标。每项指标设“很幸福、比较幸福、一般幸福、不太幸福、很不幸福”等5个等级。
 
  在2011年度的调查中,广东省抽取了近7000户居民。
 
  记者查阅今年6月发布的幸福广东主观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广东群众对个人幸福感的总体评价为80.4分,总体达到“比较幸福”,但精神生活、生态环境、个人发展、政府服务、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社会环境七个分项综合评分为76.7分,略低于个人幸福感总体评价得分。
 
  对于广东幸福测度模式是否会推广至全国,马建堂未明确透露。他表示,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哲学命题和主观感受,准确测度是很大的挑战,对此统计界和经济学界要十分清醒。
 
  全国有两项类似测度
 
  据马建堂介绍,目前国家统计局没有正式开展幸福测度工作,但开展了两项相似的评价测度工作,即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评价工作和发展与民生指数。
 
  “小康”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小康社会就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马建堂介绍,小康社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共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这6项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和谐程度、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社会安全、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每年底国家统计局会发布上一年度的监测结果。
 
  2011年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00年-2010年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小康社会评价6项指标均有大幅提高,其中人民生活质量在11年间提高了28个百分点。生活质量的指标中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
 
  发展与民生指数主要测度中国的发展和民生状况,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众评价等6项一级指标。
 
  “只有GDP不一定幸福,没有一定不幸福”
 
  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需要超越GDP,而不是抛弃GDP
 
    除了幸福测度外,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在第四届世界论坛上还表示,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初步测算,前三季度我国GDP为35.34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近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首次突破40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去年GDP和去年年末大陆总人口数计算,去年的人均GDP约为3.5万元。其中,北京去年人均GDP为8.0394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约为1.2447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超过了1.2276万美元的“标准线”。此外,去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万元,占人均GDP的约40%。
 
  马建堂表示,“我们需要的是超越GDP,而不是抛弃GDP。在GDP核算与幸福测度之间过于极端,可能是统计界和经济学界应该拒绝的。”
 
  在本报此前的采访中,部分北京居民表示“不幸福”,月入7500元的上班族自称在北京没有安全感。
 
  分析人士称,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百分之四十是偏低的,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中国的财政收入连年高增长,远超GDP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