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综合 > 民生报告

张成伟: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11-10-15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1.jpg

山东省肥城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成伟

  近年来,肥城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战略任务和主攻方向,以理念、政策、人才、产业的转型推动经济的升级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完成市内生产总值491.68亿元,增长13.7%;实现财政总收入39.9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2亿元,分别增长22.55%和21.89%;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89元、19921元,分别增长14.5%和12.9%。在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列第61位,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列第26位,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列山东第4位,在泰安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综合成绩和群众满意率连续四年居县市区第一位。

  一、以理念更新促进思维方式转变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调结构首先要调整发展理念的原则,着力促进从外因思维转向内因思维、从一域思维转向全局思维、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重点引导干部群众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树立量质并重的理念。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一方面我市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另一方面经济总量小、人均总量低,发展的任务重。既要着力创新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又要努力加快发展,膨胀总量,把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内在质量与经济总量的有机统一。

  二是树立集约发展的理念。肥城是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然而,现代经济的发展是资本、资源、人才、技术等多种要素的集合体。一方面资源在各类要素中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资源总会枯竭,因此必须放弃粗放、低效益、不经济的发展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产业集中、人口聚集、资源节约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把经济增长的重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转到促进内生增长上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既要注重GDP,又不唯GDP,既讲经济GDP,又讲绿色、人文GDP。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尤其要把民生事业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确保财政收入优先保障民生事业的支出,确保每年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

  二、以政策引导促进领导方式转变

  政策是经济转型的“调节器”,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风向标”。把握好政策、科学运用政策无疑是促进经济转型的总抓手。突出政策导向的三个转变。

  向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转变。制定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三年产业发展方向和用力重点。农业突出“三菜”、“三林”、“三桃”、“三畜”产业的提质增效;工业突出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进行嫁接改造;现代服务业突出文化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肥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导向目录》和《肥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三个政策性文件。对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大了淘汰力度,关停了泰山焦化、马山水泥等一批落后产能。向生产要素聚集优化转变。积极鼓励各类要素向高端高质高效产业转移,向产业园区聚集。围绕产业聚集,规划了“两带三区四园”的发展布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边院化工项目聚集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关于给予石横化工项目聚集区建设政策支持的规定》、《关于加快湖屯物流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等单项政策文件,为各类优质生产要素的聚集提供了扎实基础。今年上半年,全市118个新建续建过亿元项目中,有82个聚集在“两带三区四园”。

  向城镇一体化发展转变。制定了《肥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涵盖区域空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规划,围绕“一城两轴三区”的区域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培植沿泰临路、济兖路两大发展轴,建设北部生态涵养恢复区、城镇建设聚集区、南部农林产业发展区。着力打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的北方桃源名城,力争率先跨入中等城市行列。加快4个中心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形成湖屯—石横、安庄—边院—汶阳两个城市次中心。按照高档社区、旅游景区、农业开发区和压煤搬迁四种类型,重点抓好20个示范社区建设。

  三、以人才先导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人才是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人才支持为保障。重点实施三大人才转型工程。

  一是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肥城企业家大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制而诞生的“本土型”企业家,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思想保守等特点,与现代企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在全市实施了以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战略转型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提升”工程。一方面重点实施好“一线企业家”的企业发展战略培训,组织企业家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长、短期培训班。另一方面,对经过层层筛选出的有潜力、有前途的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现代创业能力培养,使其尽快成长为新一代企业家。 第三,有目的地引进职业经理人,增加企业家队伍的梯队深度。

  二是创新人才“百人引进”工程。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计划利用5年时间,引进100名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熟悉市场运作、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军科研型人才、领头创业型人才和领办项目型人才。重点引进海外留学归国科技领先型创新创业人才、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实用人才、国内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等七类人才,在创业启动资金、科技成果转让、创建研发机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是农民大培训工程。今年开始实施的“农民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三年内培训30万人次,实观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农民大培训主要涵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引导性培训和农民文明素质培训五个方面。农民大培训工程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以产业振兴促进经济结构转变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方向,统筹推进,综合施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把传统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加快信息化改造步伐。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产品水平,突出抓好阿斯德公司的实验检测系统、石横特钢公司生产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肥城矿业集团的安全监控和应急决策指挥系统10个居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创新性、示范性工业化、信息化融合项目建设。加大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力度。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重点抓好3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突出工业集群建设。培植壮大工程机械、石膏建材、玻纤制品、有机食品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抓好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百亿级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围绕甲酸、纤维素醚、特种钢材、精密铸造、工程机械、PET、强磁材料、节能电气、玻纤制品、盐化工等“十大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上项目、搞技改、扩产能、促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四大优势,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

  二是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据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市产业基础,重点在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节能环保“四新”产业上集中用力,突出太阳能、LED、高性能纤维材料、电子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环保节能设备、新型数字化装备、新型传感器及应用软件等10个优先发展方向。在用力点上,大力引进新兴产业项目,使其尽快完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面向济南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面向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面向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央字号”企业,有针对性地对接项目、招商引资,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目前,投资 5.2亿元的碳纳米管汽车动力电池项目、投资10亿元的池窑拉丝项目、12亿元的中美合资LED项目、2亿元的纳米稀土项目正在深度推进。着力培育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现有技术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近年内能突破并可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优先支持、重点突破,使其尽快壮大形成规模。重点推进泰鹏工业非织造布、宏源环保的生物质能成型设备、金塔公司的废液处理装备、义德隆的太阳能沼气装备、聚源集团的新型建材、阳光天润的煤化工脱硫脱硝装备等产品的扩能改造,扩大新兴产业市场份额。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靠大项目、好项目把“短板”拉长,推动现代服务业后来居上。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文化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服务业,重点实施“三个十”工程。集中打造城市核心商圈、古店次中心区等“十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培植银宝、富世康等“十大骨干企业”;着力推进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十大重点项目”。其中总投资30亿元的中华儒商文化产业园由宁波鑫亿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以108米高的范蠡像为核心的朝拜风景区,着力打造集学习、朝拜、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世界性国家级大型主题文化公园。

(责任编辑: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