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综合 > 民声民情

正在消失的儿童:什么课该加?

时间:2011-08-29 14:24:09  来源:  作者:

     8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小学三至六年级的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希望有条件开设书法课的地区,争取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就开设书法课,尚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要做好开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电脑这一新型工具,无疑颠覆了很多人的交流方式与学习方式,对汉字书写的冲击尤为明显。“提笔忘字”的越来越多,字写得像“毛毛虫”的越来越多,别说写得如“纸上的音乐与舞蹈”了,往往连写正确都成了一种奢望。“字如其人”的论断也似乎在群体性的怠慢中失灵了。

  汉字又不仅仅是种交流工具,早在青铜时代,它就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具有“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李泽厚语)。正因如此,珍视汉字及其书法艺术,可说是在当今文化多元的世界中,中华文化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的第一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部的“意见”既是在书法“濒危”的焦虑中对漠视母语文化行为的反拨,更是在“地球越来越小”的世界性的文化转型期中,坚守自主地位的积极努力。常言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让小学生从具有审美功能的的书法入手,至少可以得到书写正确与清楚的实用效果,何乐而不为?

  可让人担忧的是,这一捍卫母语尊严的举措,很有可能陷入功利主义的教育泥潭中无法动弹。小学生的书包之重早已不是新闻,有一线教师说,他所在学校二年级孩子的课程已经有11门了,课程表几年前就排不下了,该往哪里加呢?事实上,早就有些省市把每周一节书法课的要求写进文件,可这一“美育”教学既然与“分数”关系不大,不少学校既没聘请专业的书法老师,也不实打实地开课,书法课往往成了语、数、英等“主课”刮分的地盘。

  也就是说,在未给小学教育动系统性的减法手术之前,诸如“活动课”“地方课程”“书法课”等课程,往往会成为“纸上”课程。哪怕是来自教育部的“意见”,也未必不会沦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空架子。就是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又有几个学校真正落到实处?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正在消失的儿童”来说,显得那么奢侈。正像纪伯伦所说:“你唱歌的时候,饥饿的人用他的肚子来听你。”当每天超负荷的作业逼得小学生们在作业本上做“草上飞”的时候,他们离“书法”就太远,但是他们离“成功法”却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