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综合 > 中心活动

立足在雪域高原上的80后山东青年支教者

时间:2013-07-01  来源:山东民生网  作者:山东民生网

     马广超,山东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人,198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良庄镇鲁岳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团委委员。2008年3月,马广超只身远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义务支教。在支教的5年里,他克服了严寒、缺氧等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了地震、车祸、生死离别等惊心动魄的事件,尽己所能教藏族孩子学文化、唱国歌、诵诗词,并利用家访深入藏族群众家中传播知识,传授技术、传递友谊。

 
   打工攒钱,隐瞒父母支教玉树
 
  在山东潍坊教育学院上学期间,马广超通过“格桑花西部助学网”得知,青藏高原上一些地方老师奇缺,他第一次萌生了去西部支教的强烈愿望。但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坚决反对他离开家乡。一年以后,当他从央视看到“格桑花西部助学”的节目时,去西部支教的想法再次蹦出了。2008年3月21日,拿着在青岛打了一年工攒下的3800元钱,23岁的马广超,瞒着父母,踏上了开往青海的列车,来到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青海玉树。
 
   立足玉树,哪里最需要就到哪里去
 
  第一站,马广超就来到玉树州囊谦县条件最艰苦的麦曲村麦曲小学。麦曲小学的条件异常艰苦,这里地处深山,交通极不方便,海拔4600多米,最低气温达零下42℃,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手机没有信号。平常吃的蔬菜只有土豆和卷心菜。天黑之后,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数星星。没有足够的房间,就在院子里共挤一顶借来的帐篷。
 
   麦曲小学有104个孩子,加上马广超有6名老师,没有汉语课。开课的时候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有课本,孩子说的是藏语,他听不懂,学校的老师帮他翻译了两堂课,后面的就全靠手势和实物示范了。马广超白天为孩子们教汉语,晚上和其他老师学习藏语。经过一段时间,师生之间很快达成了默契,从最基础的汉语拼音到组词造句、朗诵诗词。
 
  听说吉来小学因没有老师停课,他又来到这里,拔掉院子里1米多高的荒草,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学校。玉树地震后,他来到玉树县上拉秀乡,同时给日玛村和查荣寺两所小学上课,查荣小学是一所寺庙学校,共有70多名喇嘛学生,却没有一名汉语老师……
 
  5年来,他先后在玉树州的7所小学任教,麦曲、瓦作、吉来、上日玛、查荣寺、上拉秀、土门达,都留下了他勤奋教书的身影。2009年,马广超自费买了台十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让孩子们有了接触外面世界的窗口。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看到60周年国庆阅兵,他用太阳能存储了好几天的电,终于坚持着看了不到两个小时。
 
   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两次写下遗书
 
  2009年4月,正在瓦作小学任教的马广超突然长起了水痘,学校放假了没有一个人,而方圆百里没有一所医院,去县城看病搭不上过路车。神志恍惚中,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人生的第一封遗书,称“我这辈子没有白活,只是孩儿没法再孝敬您二老了。如果上苍再给我一次生命,我还要继续坚持在青藏高原义务支教。”一位藏族老师发现了马广超的病情,把他送到藏医那里。在吃了三服药,并坚持到第九天后,马广超神奇地痊愈了。
 
  2010年4月,玉树发生地震。正在囊谦县查荣寺上课的马广超,把学生们安全转移之后,不顾众人反对,第二天就搭车来到州里参加救援。临行前,他主动写了一封遗书,交给寺里的喇嘛。“我去了兴许能够救出很多人来,即便是我死在了那里,我想我也能换回几条命来,这已经很值了!”
 
  2010年9月,马广超结识了来玉树捐赠物资的香港志愿者曾敏杰。听马广超介绍了囊谦的情况后,10月27日,曾敏杰带着筹集的物资,赶往瓦作和麦曲。正在县里开会的瓦作小学布桑老师提出一同去发放物资。考虑到布桑年龄大了,马广超自己坐大卡车,让布桑等乘曾敏杰的小车随行。然而,在路经一个急转弯的“肘子路”时,曾敏杰驾驶的小车冲下了148米的深崖,包括曾敏杰和布桑等3人遇难。 马广超被网友称为“最美志愿者”、”高原上的格桑花。几年来,他也先后获得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最佳优秀志愿者”和“两基“攻坚先进个人、感动泰安十大新闻人物、感动泰安十佳人物、十大“玉树好人” 、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