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8-12 来源: 作者:
在这个仅有409人的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小欧村, 统一的橘黄色民宅,路边葱葱郁郁的小槐树和玉兰花被隔在白色栅栏里,雨后的绿叶不断向下滴水珠。犹如走进了世外桃源一般。
去年开始,山东即墨建设生态环境文明村,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但这个让人人都竖大拇指的好事一度让镇长江联军很头疼。“看到这么好的环境,村民卫生习惯逐渐都改了。但农村垃圾回收容易处理难。”江联军说,“运到县城处理,运费太高,就地填埋,污染环境,焚烧不仅有二次污染而且投资巨大,大中型的要几亿元。”
在即墨市农业局支持下,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在七级镇试点。运行半年来,江联军紧缩的眉头终于松开了,因为垃圾在这里不仅得到了无污染处理,还用臭气熏天的垃圾产出了有机肥和蔬菜棚毡。
七级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是一个巨大的白色板房,占地约五亩。处理场负责人张元木拉开一扇门,一股恶臭味袭来,因为里面的大坑内就是运送来的垃圾,有烂菜叶、塑料瓶等,大抓斗不断地将垃圾抓上传送带。
“垃圾在传送带上经过滤网,分成两类。细的垃圾,如菜叶、餐厨垃圾等就被传送去发酵池,加入发酵菌在50摄氏度至80摄氏度的环境下发酵20天,再堆闷一个月;经过二次分选,粗一些的做土壤,细的做有机肥料,每百吨能产15吨有机肥。”张元木说。
第二类未经过滤网的粗垃圾通过三条途径处理。首先通过抛选法,重的如石块、砖块等就被扔到前面的传送带,直接传送出处理场经消毒后填埋;稍轻一些的通过磁选法,将电池和铁丝等吸出来,通过人工分类,电池送专业机构处理;其他塑料、布条等再通过人工分类,塑料加工成工业塑料,布条加工成蔬菜棚保暖毡。
“为处理发酵气体的恶臭味,首先让气体通过喷淋水池,因为氮是溶于水的;再通过三层的生物滤池,分别是竹子、玉米秆和木粉,进行吸收。竹子和玉米秆等三个月换一次,旧的扔进发酵池,确保不污染环境。”张元木说。
即墨市农业局副局长刁岳岩表示,这种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为其他乡镇提供了借鉴,计划在即墨市田横镇再建类似的处理场。自己设计工厂流水线的张元木说。“到下一个处理场,我将所有处理环节都封闭,不产生一点臭味,还要减少人工,提高机械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