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农业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我市产业化发展规划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地建设,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企业上档升级,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35家、27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720家,实现销售收入628亿元、利税57亿元。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2012年主要工作
(一)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根据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了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局长韩志强任组长、各分工副局长为副组长,明确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根据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抓好粮食、油料、蔬菜、种子、茶五个分业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落实,制定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和建设重点,确保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机制,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农业产业化工作,由局产业化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各位局长点评,共同梳理问题、研究对策,推动工作开展。
(二)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动摇,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
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方针,围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按照年初任务目标,加强对各县市区引进、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督导、调度,紧扣时间节点和任务节点,加强协调配合,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搞好各项配套服务,千方百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项目不断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得到快速提升。截止到今年底,农业局主管的粮食、蔬菜、油料、种子、茶五大产业共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6个,计划总投资13.2亿元。
(三)紧紧抓住对上争取不动摇,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一是积极争取省财政贴息资金。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等五部门通知要求,按照企业申报、逐级审核、择优推荐的程序,会同财政局、银行、会计事务所等有关单位对申报企业严格审核、认真把关,择优推荐19家企业申报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共获得贷款4.748亿元,其中财政贴息贷款3.36亿元。二是积极争取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资金。严格按照省农业厅通知要求,积极协调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为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争取出口农产品质量提升示范企业创建项目资金130万元。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通知要求,积极协调有关处室,为山东银宝食品有限公司争取国家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资金50万元。四是积极争取山东省国有农场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协调省农业厅产业化办公室,为宁阳县农场争取120户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省投资209.25万元。五是通过对上协调,肥城市桃源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蒙牛乳业泰安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认定为第六批省级龙头企业。
(四)紧紧抓住基地管理不动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大发展
2012年,我局不断加大对“三品”认证产品的管理工作,对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指导企业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完善监管档案,完善内部管理,健全“三品”认证材料档案管理规范,并对“三品”续认企业及新申请认证的企业进行了培训,要求已经通过“三品”认证的企业积极配合各级管理部门完善内部管理,健全“三品”认证材料档案管理规范。2012年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0个,无公害基地获证面积12.8万亩,全市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2个,新增基地面积 5.4万亩,新增有机食品认证基地21个,认证基地面积5.3万亩。泰山绿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超额完成省绿办下达的认证工作任务。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农业产业化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水平还不高。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经营方式、农民素质、城乡居民消费方式、农产品流通方式和贸易方式都面临着新的重大变化。从国际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因素增加,特别是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人民币不断升值、金融危机影响等,导致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减弱。从国内看,兄弟地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非常大,发展速度快,在很多领域已经远远领先于我市。从市内看,我市产业化经营起步晚、投入不足,农业龙头企业加工群体规模和总量小。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雷同,同一产业区域布局分散,集聚度低;二是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低,带动能力差;三是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率低;四是经营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农业综合效益还不高;五是资金有效供给不足,企业融资难;六是企业科技水平低,产品质量、环保认证少,包装粗糙,市场占有率低;七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与农户各个环节之间联结不够紧密,多数只是一种买卖关系,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八是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仍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2013年工作目标及打算
2013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做好产业化各项工作。工作目标:蔬菜、粮食、油料、种子、茶五大产业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5个以上,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
一是切实抓好龙头企业发展。围绕资源抓招商、建龙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现有闲置土地厂房优势,对能代表我市农业发展特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项目进行认真包装,形成文本,极力推销,广泛联系客商,多方捕捉信息,帮助企业开展好项目对接、市场对接、产业与科技对接等工作,千方百计多招商引资,招大商、引大资,靠招商带动产业升级,靠外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引导管理帮扶、强强联合做大、股份制改造等综合措施,加快现有企业规模扩大和档次提升,加快在建农产品加工、运销项目的进度,加快膨胀企业群体和产业规模。积极探索贷款贴息、补助、补贴、奖励等多种扶持形式,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增强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效益。努力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抓住国家和省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契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重点做好科研、融资、市场、信息四大平台建设,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建设为抓手,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二是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一是推进技术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协作,实行产学研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农产品良种的研究、引进、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二是优化加工业布局。结合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在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和经济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资源与市场配置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加工增值高的产业和产品。培植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的产业和产品。
三是全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抓紧健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逐步使标准化生产覆盖所欲基本农田、覆盖所有主导产品、覆盖所有生产加工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宣传标准化生产的理念,鼓励企业和农户自觉采用国际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配套执行地方标准,使标准化生产成为广大农民和加工企业的自觉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一步打响泰安有机蔬菜这块“金字”招牌。力争到今年末,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加工销售的产品获得无公害以上认证,生产企业、合作组织立起规范的生产记录和包装、标识使用。
四是强力打造农业品牌。培育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市已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对提升我市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对有优势、有规模、有特色的初级农产品和加工产品,搞好科研开发和新产品开发,加强商标注册,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和名牌,着力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省长质量奖、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及龙头骨干企业等省以上荣誉称号,并给予适当奖励;打响泰安有机蔬菜品牌和名牌,做大做强有机蔬菜产业,把“全国有机蔬菜看泰安”的牌子打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