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3年到2013年,山东农业产业化走过了20年。20年来,威海市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威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以龙头带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延长、丰富农业产业链条,全市农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通过国际化定位、产业化推进、外向化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推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投入,农业产业化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比重占到全市农业经济约7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截至2012年底,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20多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6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可完成销售收入700多亿元,可累计带动农户90多万户。目前,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走势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晴雨表。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点
乘天时地利之势,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种养业,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形成了独具威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呈集群化发展态势。威海不是大宗农产品的优势产区,但是由于威海独特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十分适宜苹果、花生、西洋参、无花果、大姜、蓝莓、绿茶等特色作物的发展。经各级政府不断培育,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青山包装、富盛食品为代表的苹果产业,以华隆食品、威盛食品为代表的花生烤制产业集群和以为威茗茶业、正华茶业为代表的茶业特色产业集群。威海是海洋渔业大市,水产企业规模大,产值高,在全国水产行业中都占据重要位置。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中,约50%从事水产品的养殖和加工;19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39%从事水产品养殖加工;56家省级龙头企业中,39家从事水产业,占到70%;1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水产业占了8家。目前全市水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好当家集团、泰祥集团为代表的水产养殖加工产业集群,以俚岛水产、海之宝为代表的海藻养殖加工集群。畜牧业方面,威海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特种皮毛动物养殖基地,形成了以天智皮毛、普利姆皮草为代表的裘皮加工产业集群和以福喜农牧、荣华食品为代表的肉鸡产业集群。
(二)外向型特点显著,对日韩市场依赖程度高。威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是最早较早地接受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地市之一。威海每年农产品出口额在13亿美元左右,位居山东第三。从输入国看,日本、韩国仍是是我市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和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占到出口额的2/3;水产品是我市传统的出口商品,又占到总出口额的2/3。在产业发展上,全市以出口为导向,按照进口国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加工。
(三)质量安全水平较高,形成一批品牌集群。外向型农业是我市农业的主要特点,准入国对进口农产品苛刻的检验标准,促进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自觉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企业生存之本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全市有2家政府部门检测中心和3家企业检测中心通过了国家认证,95%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拥有自检自控实验室。市委市政府高度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过近几年不断努力,我市在全国、全省地级市中第一个成为全国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和 “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的城市。好的质量,塑造为好的口碑,目前全市龙头企业中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各3个,省著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40个,品牌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三、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自然资源刚性制约、国际贸易保护及国家货币政策等环境变化因素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而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较弱。我市不是大宗农产品的优势产区,缺少像金锣集团、六和集团这种大宗农产品加工的大龙头。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仍主要依托于当地资源,受资源刚性制约严重。目前,养殖水面、耕地的面积都没有增加的潜力,仅仅靠加工量的累加难以做大做强。同时,受思想观念及农村资产产权制度的分割,农业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比如海域、土地,没有很好地整合,形成不了合力,产生不了规模效益,影响了优质企业的发展。就产业规模而言,全市农产品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只有家家悦、好当家、泰祥集团和福喜农牧四家。水产企业普遍发展到3-5亿元左右就遇到发展瓶颈,发展速度下降。种植业和畜牧业最大规模也就2亿元左右,整体实力与西部有一定差距。
带动能力差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带动能力差。我市企业普遍加工水平较低,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效益差,对整个产业链的反哺能力较低;二是相对带动能力低。由于产业的不同,同样的产值,由于水产品的价格高,相对带动能力就差,比如海珍品和蔬菜货值相同,带动基地面积和农户差距甚远。另外,我市水产业现在普遍存在“两头在外”的现象,原料和市场来自海外,企业进行来料加工,车间从业者又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对本地带动能力较差。三是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差。企业和农户之间没形成紧密的利益联机机制,企业原料收购仍以简单的市场收购为主,订单农业法律约束力比较弱,合同保障性差。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组织还比较松散,农户在企业面前话语权少。
(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由于缺乏高技术人才队伍,也难于留住人才,高端的产业技术成果和先进生产工艺很难引进,许多农产品加工仍然徘徊在中低端开发生产上,竞争无优势,经济效益增长不明显。比如鱼类加工还以简单的分割冷冻为主,花生仍以烤花生仁为主,苹果只是简单的分装,海带只是盐渍和淡干,西洋参几乎就是外地企业的原料基地,没有进行深度开发。近几年,国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工人待遇不断上升,人民币不断升值,造成国内农产品在国际上丧失了价格竞争力。农业龙头企业要想重获竞争力,唯有加大科技创新。
(三)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难。多数企业还处在膨胀发展的初级阶段,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较低。企业边生产边购置设备及进行技术改造,还要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和扩大原料基地的建设以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而农业企业发展缺乏畅通的融资通道,特别是许多乡镇企业,许多资产都不能抵押,无法从银行贷款。尤其是原料收购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资金的大量使用性,而产品销售收入的回收又呈现分散性和长期性特点,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比其他类型企业更迫切,更集中,更短缺。
(四)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不完善,抵御风险能力差。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体数量虽多,但相当一部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辐射力不强。部分合作社徒有虚名,没能切实发挥合作社的组织、合作功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这些合作组织与市场联系也不够紧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很好地保护会员利益。
(五)农业品牌建设重内轻外,重创轻管。虽然部分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有了一定的品牌意识,也创出了一些农业品牌,但许多数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战略眼光,重视产量与销量,忽视农产品名牌的创建与保护工作,短期行为比较严重。要么有的企业创了品牌,但没有充分的利用和开发,造成品牌生命力差,只有品牌,没有大牌,并没给企业带来效益。特别是目前品牌培育大多仅限于国内市场,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很少有自己的品牌,只是给国外商家做贴牌,附加值较低。
(六)“民工荒”严重,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大多农业企业地处偏僻的村镇,农业企业效益较低,从事农业生产让“农民工”觉得没有面子等等,都造成了人们不愿到农业企业打工。同时,新一代农民打工“短期化”越来越严重,许多企业每年花费大量精力招工。目前,许多企业随能接到大量订单,但是员工不稳,企业拿到订单缺招不到工人,不能按期交货就要违约。所以企业接订单时都比较保守。目前,好当家集团员工需求量在15000人左右,而能招到且稳定下来的员工只有9000人左右,远远吃不饱;乳山金果花生6条生产线,只能运行不到4条,运行的4条也主要靠四五十岁的老工人,再过10年、20年将会面临用工危机。农业生产更是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不愿种地,老人科学素养不高,农业科技的提高上不去。
四、几点建议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从体制和机制上考虑,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从国家层面,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把农业放在战略行业的位置,给予大力扶持。现在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从业者的积极性不高和行业造血能力差。国家要稳步提高农产品价格,利用利益手段引导社会对农业的投入,让农业从业者得到利益,爱惜农业这个行业。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保护民族品牌,支持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自我膨胀。要系统地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把农业资源流转出去,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从长远解决“人工荒”。
二是从我市来看,就是要坚决贯彻国务院、省政府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因地制宜,做好产业规划,整合农业资源,推动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做大个头。要创造条件,解决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建设,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切实提高合作社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组织、协调、管理、自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