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新闻 > 地方联播

临沂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发展情况

时间:2013-03-29 14:56:28  来源:山东民生网  作者:临沂市农业局

     一、临沂市产业化发展成就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777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150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3家,市级376家。)占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十分之一强,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58家,过十亿元的12家,过百亿元的1家。实现销售收入882.6亿元,出口创汇14.1亿美元。龙头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农民工就业岗位14万个。中介组织1421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40家。全市参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1%,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创造的收入占年纯收入的72%。
    二、临沂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体会
    近年来,我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持科学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努力提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三化”水平,经过抓起步、打基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提升水平、加快发展各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立产业、扩基地、强龙头、活市场、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立足资源、面向市场、优化机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协调推进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走出了一条符合临沂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抓龙头企业建设,培育辐射带动优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程分工、相互协作、关联经营、集群发展,打造紧密型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提升出口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一是鼓励龙头企业集群式、规模化发展。二是推动龙头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改革创新。三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
    (二)抓产业基地建设,培育规模发展优势。多年来,临沂坚持用集约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一是聚集特色产业规模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积极推行连片种植和适度规模养殖。二是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有形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出了龙头企业租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亲友转接、农户间互换租赁四种主要流转形式,将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形成了 “一社一大片、一企一基地、一户一大块”的土地经营格局。三是膨胀产业镇、专业村规模。坚持把培育专业村、特色镇作为发展农村规模经济的重点,依托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较好地推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三)抓农业品牌建设,培育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临沂坚持把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紧密结合、与培育名牌农产品紧密结合、与农技推广紧密结合,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扎实开展,强壮了农业产业化的筋骨。 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市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市场,加快标准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推广和应用。二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市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高度出发,以打造品牌农业大市为目标,突出特色,创新理念,健全体系,搭建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业品牌大市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农业品牌发展路子。三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四)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从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入手,注重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管理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临沂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临沂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把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纳入县区年度综合考评。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拿出400万,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农产品标准基地建设,为企业贴息,减轻企业负担。积极组织召开银企洽谈会,发挥金融支农主渠道作用,为重点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2、强化技术指导。组织召开全市龙头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对接会,研究制定优质产品备案基地管理办法和扩大农产品出口措施,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举办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家培训班,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解读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困难问题
    多年来,农业产业化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也面临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严峻形势和创新升级的任务。
    (一)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突出。近年来,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使企业承受巨大的经营风险;汇率持续走高,产品出口面临巨大压力;随着最低工资13%以上的年增长,龙头企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企业的自有资金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正常周转发展需求,发展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瓶颈”。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快,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国际竞争力弱、市场单一,抵御市场经营风险能力差。目前,科研投入、研发团队等科技研发的主体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科技研发的互通渠道不畅,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资金不足,不能自主创新更新产品技术,很难在国际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标准化基地建设有待增加投入。标准化基地是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是龙头企业保障原料安全的重要举措。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适度整合土地资源建设成片规模化基地。严格执行农产品区域化管理制度,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使用与监督管理,确保源头控制质量安全。
    (四)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健全完善。目前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与农户形成互惠共赢的紧密利益联结。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及农户利益联结有待进一步创新,逐步形成利益一体化经济体。
    (五)农业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完善。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目标,逐步建成科研、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一体的完整服务体系。
    四、应对措施
    (一)强化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对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农户,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进行扶持;协调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授信总量,实行优惠利率,开发贷款品种,灵活放贷,适当降低抵押担保门槛;不拘泥于名额限制,优先扶持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示范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组织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减免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创新,积极申报各级科技项目,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一是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二是吸引外来技术、资金参与企业科技创新。三是政府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龙头企业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是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途径。
    (四)健全完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要采取定点收购、最低保护价以及独立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广大农户更多的分享加工增值利润,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在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下,订单农业仍是主要利益联结方式,仍需大力发展,亟需规范合同内容,逐步实行合同可追溯管理,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模式打造紧密利益联结,实现多方互惠共赢。 
    (五)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从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入手,注重发挥政府引导、服务管理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把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综合考评。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农产品标准基地建设。二是强化技术指导。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地建设负责人、骨干人员、基地农户等进行技术培训。三是强化市场开拓。实施“走出去”战略,紧紧围绕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强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三级农技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六)积极争取项目,推进跨越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今年下发《关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的通知》,参照中部地区政策后我市要赢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想不动摇,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齐心协力抓好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