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综合 > 民生报告

刘正东:中国城镇化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时间:2010-09-04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刘正东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显著特点是人口多、农民多。大多城市发展和管理面对的不仅是市民,甚至主要是农民,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打工,更是世所罕见的现象。因此,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把解决好农民问题放在首位,当前应突出解决好以下问题
        从出发点上把农民作为城市建设的动力主体和受益主体。农民是人口的大多数,是我们依靠的力量和服务的主体。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城镇化不是把农民“化”走,而是把农民变为市民,让广大农民达到与城市人口一样的生活水平,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这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因此,无论征地补偿、住房兴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信等,都要使农民与城市人口同样待遇、同样受益。城市化不仅包括进入城市和城市周边的农民,而且包括在农村的农民,他们享受与城里人一样公共服务水平也属于城市化。反之,如果把农民只是当着“被城市化”掉的对象,采取“一化了之”的做法,不仅“化”不了,还会带来农民的反感甚至阻碍,那种强调城市化就只有市民、城市建设就是城区建设的认识是片面的,实践中是不稳定、不可持续的。我们要坚决克服和避免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把农民、农村边缘化的倾向。
  从政策上保证大多数农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根本问题是权益保障。凡是解决得好的城市建设发展就顺利;反之就充满曲折和艰难。一是要善待拆迁户。解决好征地拆迁和安置中的权益保障,做到和谐拆迁,这是城市建设中的头号麻烦。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使许多周边农民进入规划市区,而农民分散、多样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劳动方式,与城市相对统一、规范、集约的要求相冲突。在教育上引导农民接受城市文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依法补偿合理,安置到位,特别是失地农民的低保、就业、居住要尽快落实兑现。有些地方对被征地农民实行一次补偿、一份低保、一个岗位、一套住房(在原居住面积上再以成本价卖一套给农民)、一个孩子免费上学等做法效果很好。二是要善待农民工。随着大规模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相当部分将在收入、就业相对稳定后逐步成为城市居民。他们推动了边远山区人口的逐步减少,甚至一批一批家庭迁移到城市,其实他们也是城市化的推动者和主力军。我们要把他们与城市居民同等看待,为他们建设廉租房、廉价农民住宅小区,建立农民工社区管理制度、党员管理等制度,建设和规范农贸市场,为他们接转社会保障关系,取消户口限制,使其享有孩子上学、医疗、交通、培训、安全、维权等同等机会和方便。
  从公共服务上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城镇化不仅是城区化,更重要的是依靠城市带动辐射,使广大郊区、交通沿线、县城、乡镇、市场等逐步趋近城市水平,并进而带动广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首先是推动交通和通信均等化,把交通、通信、市场尽可能延伸到县乡和农村,实现城乡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互通和交换,这是城乡统筹的基础;二是推动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体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各级财政投资向乡村倾斜,大力兴建和改造乡村公共服务实施场所,缩小城乡差别;三是建立城区、企业、名医、名校结对帮扶机制,如有的地方按离城市服务半径大小制定学校老师待遇薪酬,选派年轻优秀人才先到基层锻炼等,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百色市在百里右江河谷规划建设特色城镇带加强交通、工业、服务业等建设的同时,建设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乡镇文化站、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右江百里森林河谷”、“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城乡清洁工程”,特别是把县和乡镇的公共服务职能及机构人员进行重新整合,在乡镇形成“一办三中心”(党政综合办公室和产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政策法律服务中心),村一级建立“农事村办”服务站,把各种日益增强的公共服务延伸到村、屯、户,实现基层政权由管理型为主向服务型为主转变。
  从发展思路上把小城镇建设提到大战略地位。把八九亿农民的大多数变成城市居民,将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是一个历史难题。看得见的出路,一是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务工就业,逐步完成到市民的转化;二是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逐步接近和达到市区水平,从而实现就近就地“市民化”。亿万农民都进入大、中城市不现实也不必要,目前小城镇建设在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已成相当规模和程度。但由于交通、区位、市场、人才、环境等原因,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乡村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第二、三产业发育难,投资开发环境差,经营土地难以有交易,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来源、资金来源成很大问题,小城镇建设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多数地方举步维艰。因此,国家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大战略来进一步重视,一是要制定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制定阶段目标、基本标准,出台扶持西部小城镇建设的政策;二是设立扶持西部小城镇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包括路、水、电、气、文、教、卫、体、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等;三是要促进东部地区、城区产业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向小城镇转移,支持小城镇发展旅游、农家乐和农副产品加工及物流;四是制定特殊政策,取消教育、卫生、户口、住房等限制,引导和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五是大力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禁止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管理上创新体制和机制。在一般中小城市,不仅广大进城农民需要加强管理,而且大多数市民也刚洗去“脚上的泥”,城市建设管理还是“农村版”。大量农民工进城和“城中村”的出现,带来更多“乡土气息”。城市管理要在学习城市知识、强化管理者和市民的城市意识的同时,必须靠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一是要改革户籍制度,除少数特大城市外,一律取消户口限制;二是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包括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社会保险接转制度、维权保障;三是建立农民工社区管理制度,包括托幼、学校、卫生、计生、安全、购物、等公共事务的制度;四是建立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五是建立进城人口的职业培训、文化学习、法制教育制度;六是建立农民土地流转、宅基地整理和置换制度;七是鼓励进城农民参政议政,通过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加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途径,行使当家作主的人民权利等制度;八是建立城市化科学考评制度,把吸纳农民安置就业多少、进城农民服务管理质量等,作为评价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
    (作者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书记 )